top of page

神仆以利沙(二十四)---恩慈与怜悯

王下8:7-15


列王记上十九章,以利亚因为灰心长途跋涉跑到何烈山,神给他颁布三重使命:“耶和华对他说,‘你回去,从旷野往大马色去。到了那里,就要膏哈薛作亚兰王,又膏宁示的孙子耶户作以色列王,并膏亚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儿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续你。’”(王上19:15-16)


以利亚也许急于要找一个帮手,总之他只做了三件事的最后一件,就是膏立以利沙做先知接续他。而另外两件事,分别是由以利沙和他的门徒完成的。


“以利沙来到大马色,…”(王下8:7)


从以色列的撒玛利亚到亚兰的大马色(今叙利亚的大马士革),至少二百公里的距离,以利沙将要怎样的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历尽艰辛才能来到大马士革。


以利沙的长途艰辛有下文可以看出:“有人告诉王说,‘神人来到这里了。’”(The man of God has come all the way up here.)(王下8:7)英文“all the way up here”含有长途跋涉、远道而来的意思。


先知以利沙为什么要不惜艰辛劳苦、远道而来外邦的大马士革?当然是为完成神对他师傅的托付,也是要把神的恩慈传到外邦,证实亚兰国元帅乃缦的话,“除了以色列之外,普天下没有神。”(王下5:15)


今天我们做神的工,实在应该效法以利沙不畏艰难,单要顺服神、尊主为大。


以利沙来到亚兰国的大马士革,除了忍受艰辛之外,还需要信心和勇气。


因着先知的恩慈,以利沙纵然医治了亚兰国元帅乃缦的大麻风(王下5:1-14);以利沙敦促以色列王摆设宴席,款待亚兰军兵丁,又打发他们平安地回去。(王下6:21-23)但以利沙多次破坏亚兰王的计谋,将他在卧室里的话语告诉以色列王,使以色列王免受其害(王下6:9-12);以利沙将亚兰军队领到撒玛利亚,然后打发他们空手回去(王下6:14-23);也是因为以利沙先知的预言,撒玛利亚城的饥荒被解除,直接导致围困撒玛利亚的亚兰军队仓皇逃窜甚是狼狈。(王下7:1-7)


故此,亚兰王便哈达对先知以利沙是爱恨交加!亚兰王一直想要捉拿他,如今先知却自己送上门来。然而这一次,亚兰王并没有派人捉拿以利沙,反而派人带着厚礼去求见他。


“王就吩咐哈薛说,‘你带着礼物去见神人,托他求问耶和华,我这病能好不能好?’”(王下8:8)


“我这病能好不能好?”似曾相识,在哪里见过?


以色列王亚哈谢一日从楼上掉下来就病了,于是差遣使者去问以革伦的神巴力西卜,“我这病能好不能好?”(王下1:2)


这对比真是讽刺:以色列王病了,打发人去求问以革伦的假神巴力西卜;亚兰王病了,却打发人求问以色列的神耶和华。可见当时以色列民的属灵光景。


乃缦当年求以利沙医治他的大麻风,预备了“银子十他连得,金子六千舍客勒,衣裳十套”(王下5:5)的厚礼;如今亚兰王求问先知,礼物当然不能输给手下的臣子。“于是哈薛用四十个骆驼,驮着大马色的各样美物为礼物,去见以利沙。”(王下8:9)


“四十个骆驼,驮着大马色的各样美物。” 到底有多少礼物呢?起码不会少于乃缦礼物的价值。

有理由相信,以利沙对亚兰王的重金厚礼一如既往地不屑一顾!


以利沙需要这些礼物吗?只要看看以色列的饥荒,看看以利沙使先知门徒的妻卖油还债的神迹,看看以利沙招待先知门徒的野瓜汤,看看有人送给先知用以充饥的二十个饼和穗子,看看以利沙和先知门徒的狭小居所,就没有人不会体认,先知以利沙自始至终与以色列百姓同受苦难。


然而,耶和华神仆人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们始终不为财利所动。先知之所以受人景仰,不单单在乎先知的身份,更在于先知的崇高人格。


“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3:7-8)


视万事如粪土、为要得着基督,也同样是今日耶和华神仆人当有的品格。


“于是哈薛用四十个骆驼,驮着大马色的各样美物为礼物,去见以利沙。到了他那里,站在他面前,说,‘你儿子亚兰王便哈达打发我来见你,他问说,我这病能好不能好?’”(王下8:9)


亚兰王称先知为“神人”(man of God),哈薛站在先知面前说,“你儿子,亚兰王,便哈达,打发我来见你,…”


读到这句话,你能看得见哈薛毕恭毕敬的姿态,听得见哈薛小心翼翼的声音。耶和华神的先知,连外邦的君王和臣宰都不能不敬重景仰!


“以利沙对哈薛说,你回去告诉他说,这病必能好。但耶和华指示我,他必要死。”(王下8:10)


先知以利沙给亚兰王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这病必能好,”坏消息是“他必要死。”


先知以利沙的意思是说:亚兰王的病不至于要命;但他必然丧命,却不是由于病的缘故。


亚兰王的病必然能好,但他却必然要死。那么他的病必然能好对他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等于对人说,你的生意会很成功,但你必然要死;你的学业会很优秀,但你必然要死;你将会家财万贯,但你必然要死;你将成为众星捧月的名人,但你必然要死;你将要官运亨通,但你必然要死,…


如果必然要死是最后结局,那么前面的一系列好消息---生意兴隆、学业优秀、腰缠万贯、众星捧月、官运亨通等等,又有什么意义呢?人们通常故意忽略这样的问题,但它实在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神人定睛看着哈薛,甚致他惭愧。神人就哭了。”(王下8:11)


圣经最短的一节经文是:“耶稣哭了。”(约11:35)


而王下8:11这一节经文说,“神人就哭了。” 这位被称作恩慈先知的以利沙,想到同胞将要遭受的苦害,就情不自禁地流泪哭泣。


先知以利沙的恩慈:


以利沙蒙召时,“宰了一对牛,用套牛的器具煮肉给民吃,随后就起身跟随以利亚,服事他。”(王上19:21)以利沙用这种方式告别乡亲,然后义无反顾地起身跟随以利亚。服侍以利亚,又可译作“倒水在以利亚手上。”(王下3:11)


以利沙与以利亚行将告别时,以利亚三次劝阻他,他都以同样的话回答:“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离开你。”(王下2:2;4;6)可见以利沙对师傅的忠心和爱戴之情。


耶利哥城的水质恶劣,以利沙便用新瓶装盐治好了那水,“耶和华如此说,‘我治好了这水,从此必不再使人死,也不再使地土不生产。’”(王下2:21)


以色列王、犹大王、以东王联合攻打摩押,因为军队和牲畜没有水喝被困在以东的旷野,他们一起去寻求先知的救助。以利沙对以色列王说,“我指着所事奉永生的万军耶和华起誓,我若不看犹大王约沙法的情面,必不理你,不顾你。”(王下3:14)以色列王拜假神,不敬拜耶和华,但先知以利沙还是满有怜悯地帮助了他。


一个先知门徒死了,债主来要取两个儿子做奴仆,先知门徒的妻来求告先知,以利沙便叫她向邻舍借空器皿,将家中仅有的一瓶油倒在许多的空器皿中。然后对那寡妇说,“你去卖油还债,所剩的你和你儿子可以靠着度日。”(王下4:7)


书念妇人热心接待以利沙,先知问她说,“可以为你做什么呢?”(王下4:13)当得知书念妇人没有儿子,便对她说,“明年到这时候,你必抱一个儿子。”(王下4:15)后来那孩子得病死了,以利沙便从迦密山赶回去,“上床伏在孩子身上,口对口,眼对眼,手对手。既伏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身体就渐渐温和了。”(王下4:34)以利沙将那孩子活活交给他的母亲。


有人在饥荒时送给先知二十个饼和新穗子,是要照顾先知,但以利沙却舍不得自己吃,反而吩咐仆人说,“把这些给众人吃。”(王下4:42)


以利沙医治乃缦的大麻风,而乃缦却是敌国的元帅。以利沙打发一个使者对乃缦说,“你去在约旦河中沐浴七回,你的肉就必复原,而得洁净。”(王下5:10)


以利沙和先知门徒一起砍树造屋,一个先知门徒的斧头脱落掉入河中,而那斧头是借来的。以利沙体贴门徒赔偿这只斧头的代价,于是便砍了一根木头抛在水里,斧头就漂起来。“以利沙说,拿起来吧。那人就伸手拿起来了。”(王下6:7)


以利沙将亚兰军队引到撒玛利亚,以色列王问他说,“我父阿,我可以击杀他们吗?”(王下6:21)以利沙回答说,“不可击杀他们。…当在他们面前设摆饮食,使他们吃喝回到他们的主人那里。”(王下6:22)以利沙甚至对待敌国的军兵,也充满恩慈和怜悯。


以利沙知道,哈薛必苦害以色列人,便情不自禁伤心流泪。“神人定睛看着哈薛,甚致他惭愧。神人就哭了。”(王下8:11)


甚至在以利沙去世许久之后,他的骸骨使一个死人复活。


先知以利沙的恩慈怜悯,是因为耶和华神的恩慈怜悯。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祂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9:35-36)


当雅各和约翰请求主耶稣允许他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撒玛利亚人时,“耶稣转身责备两个门徒说,‘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路9:55-56)


主耶稣荣耀进入耶路撒冷时,祂“看见城,就为他哀哭。”(路19:41)


最后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但祂却向神祷告说,“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


甚至以利沙知道,哈薛要苦害以色列人,但他只仰望神,听凭主怒,从没有想过要除掉哈薛、以绝后患。所以以利沙是主耶稣的完美预表,在许多层面彰显主耶稣的恩慈和怜悯。


恩慈和怜悯是神的性情,也是属神之人当有的品行。


Featured Posts
請稍後再來
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