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路得记赏析》

“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得1:16-17)


序言


《路得记》是圣经文学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优美的爱情短篇,被认为是《灰姑娘》(Cinderella)的古老版本。圣经中的爱情描写并不多见,只在《创世记》中有关于以撒和利百加以及雅各和拉结相爱的简短记述。当然,所罗门的《雅歌》是专一讲述爱情的书卷,但《雅歌》的措辞过于直白、火辣,不太合乎东方文化含蓄的 口味。也正因为如此,对中文读者来说,《路得记》便显得尤其珍贵和美丽。


德国大文豪歌德这样说过:“路得记是人类的语言文字中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一首诗;是所有短篇中最可爱且最完全的一本著作。”


如果将《路得记》作为爱情短篇来欣赏,以文中的主角路得的活动为主线,那么《路得记》简短的四章可以做如下简单的概括:


第一章:回归伯利恒;

第二章:巧遇波阿斯;

第三章:麦场两相会;

第四章:美满成姻缘。


然而《路得记》的爱情故事只是一条明线,这本书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暗线,那才是《路得记》的主旨。因此,《路得记》的爱情故事只是历史背景的衬托和辅助。因为圣经不会单纯为记述历史而写历史,也不会单单为描写爱情而写爱情。《路得记》作为连接以色列士师时代与王国时代的桥梁,在耶和华神的救恩计划中占据浓重的一笔。


那么,《路得记》一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一,  与士师记作一清晰对比;

第二,  引介基督弥赛亚的家系;

第三,  引入至亲救赎者的概念;

第四,  显示神的恩赐惠及万邦。


首先,路得记通常被称为士师记的第三个附篇。“弥迦的偶像”是士师记的第一个附记,显示以色列在士师世代宗教的混乱;“利未人和他的妾”是第二个附记,表明士师世代以色列道德的颓废和政治的衰亡。《路得记》有人将其归为士师记的第三个附记:对比于士师记的黑暗、 败坏、 混乱、 萧杀,路得记就像流淌在山涧的一汪清泉,给人以清新、明亮、美丽、甘甜!


《路得记》的结尾,引介大卫王的家谱,这段家谱在马太福音第一章被完整引用,成为耶稣基督弥赛亚家系的一部分。因此,《路得记》一书成为新约圣经的重要铺垫。此乃圣灵是圣经的真正作者(Divine Author)的又一实例。


《路得记》中的波阿斯是路得的救赎者,从而引出一个关于Kinsman Redeemer (至亲救赎者)的重要概念。因此,波阿斯成为耶稣基督的预表,主耶稣是犹太人的至亲,他不仅救赎犹太人,也拯救普世的人。


路得作为一名外邦女子 ---受咒诅的摩押后代, 在以色列对神 “移情别恋” 时, 却对神表现出 “忠贞不渝,”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因着忠信,路得蒙神格外的恩典,预表神的救恩惠及万邦!


《路得记》开始是饥荒和死亡, 结束是美满和欢乐。前者是因人离弃神, 后者是因人投靠神!这样的结构和主题在《路得记》中一再重复、寓意鲜明。


一.  流浪异地


“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得1:1-2)


当士师秉政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因为以色列政治腐败,道德衰退,宗教混乱,导致地土也连带受累,国中遭遇饥荒,民不聊生。此时,在犹大地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他的妻儿到摩押地去逃荒要饭。


伯利恒,英文Bethlehem, 是由两个希伯来文字组合而成:Beth, “房子;”Lehem, “面包;”所以,伯利恒(Bethlehem)顾名思义,是“面包房”的意思,中文译为“粮仓。”而摩押是罗得与女儿乱伦的后代所寄居之处,是受咒诅的外邦。在饥荒之时,人离开粮仓之地而逃荒到受咒诅的外邦地,是多么地具有讽刺意味。


而这个人---以利米勒,他和他一家人的名字也极具意味:“以利米勒”也由两个字组成,“以利”是“我的神;” “米勒”是“王;”所以,“以利米勒”希伯来文的意思是,“我的神是王。”他的妻子“拿俄米”的名字是“甜美”的意思。显然,以利米勒没有活出他父母的期望,在举国属灵荒芜的世代,以利米勒也未能幸免。他属灵光景的低落和颓废从他为自己两个儿子所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玛伦”的意思是“有病;”“基连”的意思是“孱弱。”在饥荒年代所生的儿子“有病”“孱弱”大概也不足为怪,但以利米勒的灵性肯定也像他给儿子所起的名字一样:既“有病”又“孱弱。”


当以利米勒看他周围的环境,他所看到的尽是黑暗,没有一点曙光。他完全忘记了他的父母给他的名字的寓意:我的神是王!他的生活是凭眼见而不是凭信心。饥荒多是耶和华神对他悖逆犯罪百姓的管教,然而以利米勒完全忘记了,“他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30:5)以利米勒完全丧失了多年后以色列大卫王所表达的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诗29:10)


以利米勒失去了属天的眼光,失去了属灵的定见,生命中的决定随外面环境的变化而起伏,可想而知,凄凉的结局便是无可避免。


“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妇人和她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得1:3-5)


丈夫和父亲是一家之主,这也是神对丈夫和父亲的托付,他的作为常常决定一家人的命运!眼光产生定见,定见决定命运!


拿俄米是一个聪明甜美的女子,但当她嫁给以利米勒,就注定成为一个“苦命人。”先是一家人遭遇国中饥馑;后来跟随丈夫携带儿子外出逃荒,流浪异乡。谁知不久丈夫又撒手人寰,留下他和两个儿子。好不容易把两个儿子拉扯成人操办成家,还没有片刻安息,如今两个儿子又先后离她而去,人之命运的凄惨大概莫过于此。


这是《路得记》中引出的第一个人生论题---死亡。


以利米勒一家六口人死去三个,而且都是养家的男人,留下拿俄米一个年长寡妇带两个年轻寡妇,没有依靠,没有指望。死,对逝者通常被认为是凄惨和不幸;对活着的人,它留下的是不尽的哀伤的无望。


二.  回归故乡


“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得1:6-7)


拿俄米听见耶和华赐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给他们,她便决计要从摩押地归回。耶和华神始终眷顾自己的百姓,连使女夏甲也称耶和华是“看顾人的神。”(创16:13)神从来不会长久丢弃自己的百姓,这应该是属神的人所抱定的确信。


得1:8-14描述一幅凄然离别的场景,引出《路得记》第二个人生论题---别离。


请看拿俄米与儿媳妇的挥泪之别。


“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她们就放声而哭。”(得1:9)


“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得1:13)


“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得1:14)


离别, 是自古以来多为凄婉,伤感,愁绪, 泪流的场合,因而是人情感表达最丰富最深切的场景之一, 许多小说,诗词,电影,音乐,描述人间离别的情愫。


说起离别,人们自然想起柳永的《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李叔同的《送别》更将离别的哀怨倾诉推向极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尤其是,在圣经中把死亡定义为“分离,”永远的分离。神对亚当所说的“你吃的日子必定死”指的正是这样的分离。因为在人看来,亚当吃了善恶树的果子后并没有立即就死,但他实际上已经处于“灵死”即与耶和华神分离的状态。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说到死亡就是分离,没有什么比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所描述的更加凄切无奈。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在这个催人泪下的离别场景中,两次提到两个儿媳妇和拿俄米的“放声而哭。”


“哭泣,”是人类常见的情感流露。人悲伤时哭泣,痛苦时哭泣,伤心时哭泣,委屈时哭泣,难过时哭泣,离别时哭泣,感恩时哭泣,激动时哭泣,惊喜时哭泣,思念时哭泣,为罪忧伤时哭泣,见人遭难时哭泣。对基督徒来说,还要再加一个:为人间的罪恶和苦难而哭泣。如同圣经中被称作“泪眼先知”的耶利米,如同圣经记载也曾三次哭泣的主耶稣。


虽然有“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俗语,但哭泣几乎是人生活的一部分。当一个新生婴孩出生时,第一件事就是啼哭,而且哭被看做是婴儿健康的标志。因此人从出生的第一声啼哭,直到生命的尽头始终伴随着哭泣,直到有一天神为人“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为止。


拿俄米与两个儿媳妇挥泪告别,“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得1:12-13)


“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得1:14)


当拿俄米再次催促路得回去时,路得回答婆婆如下一段话,成为你翻遍世界文学宝库再也找不到第二处用以表达“忠心到底,至死相随”比这一段更出色的文字:


“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得1:16-17)


这段话的美丽就在于, 它用最简单, 质朴, 通俗的文字,淋漓尽致又无以复加地表达了路得对拿俄米至死相随的坚定不移。文字艺术的大家向来如此, 他们用最通俗的文字表达最深邃的思想。


路得舍不得拿俄米,决心不顾一切地誓死相随。然而,正如拿俄米的一席话,摆在她前面的是看不见光明的现实宿命。


三.  岁月沧桑


“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得1:19)


“二人同行”四个字,蕴藏着“生死相随,相依为命”的决绝和凄美,如同创世记22章亚伯拉罕和以撒同赴摩利亚山的情景。“二人同行”正是路得“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的生动写照。


“她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吗?’”(得1:19)


拿俄米终于回到了自己离别了十几年的老家,合城的人都惊动了,妇女们一个个惊愕不已,“这是拿俄米吗?”


得1:19带出《路得记》第三个人生论题---沧桑。


拿俄米的境遇让人想起小说《故乡》中的闰土和豆腐西施。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我”那少年时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伙伴,那手捏钢叉、项带银圈的英俊少年闰土,及至三十年后再见面时,“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至于杨二嫂豆腐西施,更是让“我”哑口失语,原先“因为伊,豆腐店的生意格外的好,”如今“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岁月的沧桑在每个人身上都必然留下无情的印记。


“拿俄米对他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玛拉,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满满的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的回来。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这样,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得1:20-21)


伯利恒的妇女们已经几乎认不出拿俄米了。“拿俄米对他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玛拉。”(得1:20)拿俄米是“甜”的意思;“玛拉”是“苦”的意思。拿俄米在此借用自己名字的文辞转换(word play),道出心中压抑不住的苦情。

“我满满的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的回来。”(得1:21)


这一句话在语法上称为反向对称结构(Chiasm),原文直译,其结构应该是:


“我出去(a)---满满的 (b),空空的 (b’)---我回来 (a’)。”


“满满”对应“空空”;“出去”对应“回来。”


因为结构像希腊文的字母X (发音为K),故称作Chiasm (反向对称)。


“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得1:21)


本句为同义反复结构 (Synonymous parallelism),即第二行重复并加强第一行的意思,但使用文字却不累同。在此,“耶和华”对应“全能者,”“降祸与我”对应“使我受苦。”


得1:16-17路得说出那千古传诵的佳句,得1:20-21拿俄米这同样优美绝伦的妙语,你也许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一老一少两个寡妇,何以有如此的睿智和见识?


“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得1:22)


路得记第一章结束时这最后一节经文,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奥妙无比的画龙点睛。


《路得记》第一章的结构,前后呈现显著对比:摩押地对应伯利恒;异地流浪对应归回故乡;早年的饥荒对应如今的丰收。因此《路得记》第一章的最后这节经文,完成了整章记述的结构完整性。


《路得记》第一章开始,因着失去对耶和华真神的注目,以利米勒带着一家人出外流浪,导致家庭的破落衰败;如今因着拿俄米对耶和华神的定睛信靠,成为拿俄米和路得在绝境中的转机。“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是这种真实盼望的简洁表述。


当然,“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也为下文第二章路得和波阿斯在麦田巧遇留下铺垫,承上启下,顺畅自然,水到渠成,实为妙笔生花!


四.  麦田巧遇


路得跟随婆婆拿俄米回到伯利恒。这一对儿寡母寡妇可谓是徒有四壁、一贫如洗。


“摩押女子路得对拿俄米说,‘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拿俄米说,‘女儿阿,你只管去。’”(得2:2)


得2:2带出《路得记》第四个人生论题---贫困。


贫困始终是这个世界没有解决的问题,圣经中耶和华神格外眷顾穷人。


旧约利未记记载,“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利19:9-10)


申命记十五章,“你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谨守遵行我今日所吩咐你这一切的命令,就必在你们中间没有穷人了,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为业的地上,耶和华必大大赐福与你。”(申15:4-5)


圣经箴言书讲,“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箴19:17)


因着贪婪、自私和罪恶,这个世界始终都有许多穷人。论到门徒对马利亚膏主的反应,耶稣对他们说,“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太26:11)


穷人中的孤儿寡妇,是耶和华神尤其眷顾的,要以色列人在收割庄稼时、打橄榄树时、摘葡萄时,不可收尽,要留下些给寄居的和孤儿寡妇。(申24:19-21)


新约圣经更是将照顾孤儿寡妇上升至信仰的高度:“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雅1:27)


只可惜世人总是忽略耶和华神的教导,所以为富不仁者甚多。


“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得2:2)



通读《路得记》,你会发现路得是一个温柔、善良、聪颖的贤德女子,她本该在所爱之人的体贴、照顾、呵护中幸福地生活,然而如今因为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到田间跟随收割之人拾取麦穗。


路得主动提出要到田间去拾取麦穗,显出路得的勤劳和对婆婆的孝敬,同时有显明她对拿俄米的尊重和顺服,即便出去捡麦穗,也要征得婆婆的同意默许。


拾取麦穗,是贫穷、低微之人所做的工,又加上路得从外邦摩押来到以色列的陌生之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正因如此,更显路得贤德的品性。路得信靠婆婆的神,因而她知道如何使用神给以色列颁布的律例为婆婆和自己谋生糊口。


路得拾取麦穗,带出《路得记》第五个人生论题---劳碌。


神本来给人有丰盛的预备,然而人因着犯罪,谋生成了苦差。“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3:17-19)


普世的人都是“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的人,区别是“汗流满面”的糊口方式可能不同。


路得记第一章,三个男性的出现一笔带过,所以整章是以女性为主导。尽管路得记第一章结束时,暗示拿俄米和路得未来的希望,但迄今为止的格调给人以暗淡和凄凉的沉重感。


于是,在路得记第二章一开始,一个近乎完美的男性终于闪亮登场。当然,若把路得记当做爱情故事去解读,单有路得一人---无论多么善良、美丽、聪颖、贤惠,这个爱情故事总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因此男主人公波阿斯的出场是读者的期盼,顺理成章,又直截了当。


“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亲族中,有一个人名叫波阿斯,是个大财主。”(得2:1)


波阿斯是个大有名望的人( a man of standing), 中文译为“大财主。”“波阿斯”名字的意思是“在他里面有能力(In him is the strength)。”“大有能力”也是旧约对弥赛亚的称呼,在以赛亚书第九章论到弥赛亚时,称他为“全能的神。”波阿斯的名字预示着他是一个行事果断、作风迅捷、满有能力、大有名望的人。


此处重提以利米勒的名字,是为引入希伯来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至亲救赎者”(Kinsman Redeemer)或称“赎业至亲。”而波阿斯是个有名望的大财主,为其下文履行至亲救赎留下铺垫,是为其妙。


“路得就去了,来到田间,在收割的人身后拾取麦穗。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块田里。”(得2:3)

路得“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块田里,”“恰巧”一词用得很传神。


路得若不到麦田拾穗,就不会来到波阿斯的田间;若不到波阿斯的田里,就不会遇上波阿斯;若不遇上波阿斯,就没有路得和波阿斯的姻缘。在人看来,这“恰巧”和后续一系列的“恰巧”都是偶然、巧合、运气;然而,对于基督徒来讲,你可以清楚知道,是那一双看不见的恩手在导引这一切,成就耶和华神他自己那善良、纯全、可喜悦的美意。


“波阿斯正从伯利恒来,对收割的人说,‘愿耶和华与你们同在。’他们回答说,‘愿耶和华赐福与你。’”(得2:4)


何等美好的祝福!


如果你今天到公司上班,老板见到你的第一句话是:“愿耶和华与你同在!”你也对老板回应说,“愿耶和华赐福与你!”那该是多么美好、幸福的情景啊!


“以耶和华为神的,那国是有福的。他所拣选为自己产业的,那民是有福的。”(诗33:12)


路得记二章第一节介绍波阿斯的家境和为人;第四节介绍波阿斯的品格和敬虔,这样的人才配做路得的赎业至亲,才配得路得的爱慕和托许。


值得一提的是,路得记第二章前四节经文,将男女主人公以“波阿斯—路得—路得—波阿斯”的形式交替描写,呈现反向对称的Chiasm 结构,是路得记文辞优美的再次体现。


五.  路得拾穗


波阿斯从伯利恒来,在田间拾穗的路得立刻引起他的注意。


“那是谁家的女子?”(得2:5)


“是那摩押女子,跟随拿俄米从摩押地回来的。”(得2:6)监管收割的仆人回答说,“她从早晨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里坐一会儿,常在这里。”(得2:7)


波阿斯显然对路得的贤惠早有耳闻,如今竟在自己的田间巧遇相见,果然名不虚传,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女儿阿,听我说,不要往别人田里拾取麦穗,也不要离开这里,要常与我使女们在一处。我的仆人在那块田收割,你就跟着他们去。我已经吩咐仆人不可欺负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里喝仆人打来的水。”(得2:8-9)


路得离开自己的父母本家,来到人地两生的婆婆家乡,自己又背着摩押女子这样一个不光彩的身世。论到摩押后代的咒诅,以色列的律法如此说,“摩押人不可入耶和华的会。他们的子孙,虽过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华的会。”(申23:3)可想,路得心中的惶恐不安。“我已经吩咐仆人不可欺负你”从侧面证明,外邦人在以色列地可能有的歧视和欺凌。


因此,波阿斯对路得的关切和爱怜,对一个因贫穷在别人田间拾穗的摩押女子路得来说,是怎样的温暖和安慰。


“路得就俯伏在地叩拜,对他说,‘我既是外邦人,怎么蒙你的恩,这样顾恤我呢?’”(得2:10)


路得虽是一个外邦女子,却是温柔恬静,机智聪颖。“外邦人”和“顾恤”原文是一个字,很明显路得这里用一个word play, 将名词动词化使用,巧妙又得体地表达出自己“一个身份低微的外邦女子竟然蒙受如此厚待”的受宠若惊和感恩不尽。


路得不仅年轻貌美,而且颇有才气,言行得体,自然立刻赢得波阿斯的欢心和赞赏。而波阿斯也非肤浅之辈,他并没有对路得说些空洞的溢美之词,而是为路得的品行深切感动。


一个属神的人总是能给别人带来丰富的祝福:“愿耶和华照你所行的赏赐你。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他的赏赐。”(得2:12)


波阿斯的祝福如同甘霖,给路得不安的心以滋润和安慰。


“我要论到耶和华说,祂是我的避难所,是我的山寨,是我的神,是我所倚靠的。祂必救你脱离捕鸟人的网罗,和毒害的瘟疫。祂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祂的翅膀底下。”(诗91:2-4)


 “路得说,我主阿,愿在你眼前蒙恩。我虽然不及你的一个使女,你还用慈爱的话安慰我的心。”(得2:13)


波阿斯交代路得若是渴了,就可以喝仆人们打来的水;到了吃饭的时候,波阿斯呼唤路得和仆人们一起吃饭;并亲自递给她烤好的穗子;又吩咐仆人要从捆中抽出些来,留在地上任路得拾取,而且严令仆人不可叱呵路得。《路得记》第二章这一段儿细致的记述,淋漓尽致地体现波阿斯对路得百般地照顾、供应、安慰以及那如同母鸡对小鸡一般的呵护。


路得将拾取的大麦打了,约有一伊法大麦,差不多三十磅,大约是拿俄米和路得一周的口粮。路得回去将拾取的大麦给婆婆看,又把她所吃饱所剩下的给了婆婆。然后告诉婆婆她在波阿斯的田间做工。


拿俄米对路得说,“那是我们本族的人,是一个至近的亲属。”(得2:20)然后交代儿媳妇路得说,“女儿阿,你跟着他的使女出去,不叫人遇见你在别人田间,这才为好。”(得2:22)


路得是聪明人,因此拿俄米对她的提醒点到为止:“你要跟着波阿斯的使女出去。”“寡妇门前是非多。”路得年轻貌美,又是外邦人来到陌生的地方,一来要避免人背后的闲话,二来要防备那些无赖之徒的欺负和搅扰。


于是路得继续在波阿斯田间拾穗,直到收完了大麦小麦。


六.  麦场相会


“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对她说,‘女儿阿,我不当为你找个安身之处,使你享福吗?’”(得3:1)


路得与波阿斯的美满姻缘,若没有拿俄米的从中撮合是不可能的。因此有必要简略谈一下拿俄米。


拿俄米不是一个自私、偏执、呆板、过了更年期的守寡老太婆,正如她的名字“拿俄米”所预表的,她是一个“甜美”“可爱”令人喜悦的人,年轻时拿俄米一定是很漂亮、很可爱,她有一颗纯朴善良的心。


拿俄米对儿妇的关爱:“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象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得1:8-9)


在连续丧夫丧子的打击之后,拿俄米想的不是要把媳妇留在身边为自己养老,而是考虑媳妇的归宿。


拿俄米为人祈求赐福:“愿那顾恤你的得福。…愿那人蒙耶和华赐福。”(得2:19-20)


拿俄米对路得的关照:“女儿阿,你跟着他的使女出去,不叫人遇见你在别人田间,这才为好。”(得2:22)


为路得寻找安身之处:“女儿阿,我不当为你找个安身之处,使你享福吗?”(得3:1)


从对路得说“那是我们本族的人,是一个至近的亲属”那一刻开始,拿俄米就在盘算着路得的婚事。有一个人比波阿斯更近,拿俄米不可能不知道,但她要为路得找一个真正的安身之处,稳妥之处,可靠之处。


拿俄米的信心也很了不起,她看到神眷顾他的百姓,她决心起身回归伯利恒,他用信心的眼睛看见“动手割大麦”的希望,信心的眼睛使她看见路得的贤淑,信心的眼睛使她看见波阿斯是神为路得预备的至亲救赎者。


拿俄米对路得说,“你与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处,波阿斯不是我们的亲族吗?他今夜在场上簸大麦,你要沐浴抹膏,换上衣服,下到场上,却不要使那人认出你来。你等他吃喝完了,到他睡的时候,你看准他睡的地方,就进去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他必告诉你所当做的事。”(得3:2-4)


得3:2-4引出《路得记》的第六个人生论题---婚恋。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没有人否认婚恋是人生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因为“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但很多人还是嫁错娶错了,因为人寻找配偶的标准大多停留在外表的、虚浮的、物质的层面上。


而拿俄米为路得的安排,值得今天的年轻人借鉴。拿俄米是按照神所预备的方法、照着神的心意而行,因此波阿斯与路得的姻缘就必蒙神的赐福。


路得便依从婆婆而行。


“到了夜半,那人忽然惊醒,翻过身来,不料有女子躺在他的脚下。他就说,你是谁。回答说,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因为你是我一个至近的亲属。”(得3:8-9)


波阿斯夜半忽然惊醒,翻过身来,不料有女子躺在他的脚下。波阿斯是敬畏神的人,也是在伯利恒有名望的人,现在半夜里在麦场上蓦然发现有一女子躺在自己的脚下,这一惊非同小可,甚至有些许的怒意,“你是谁?”


回答说,“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


路得承认自己的软弱无助,祈求主人的眷顾怜悯,任何一个男人听到一个女子而且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如此祈求,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何况波阿斯是一个敬畏神、满有慈爱的人。


“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这里的“衣襟”和第二章的“翅膀”是同一个字。因此,路得的回答巧妙地回应第二章十三节波阿斯为路得的祷告祝福,“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他的赏赐。”(得2:12)路得的回答是多么的巧妙得体。


拿俄米曾经交代路得,“他必告诉你所当做的事。”(得3:4)拿俄米的意思说,如果你照我所说的去行,然后就没你的事了,接下来波阿斯必会告诉你怎样行。但路得似乎并没有等候波阿斯告诉她做什么,而是直接祈求波阿斯,“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路得的机巧可爱、灵活应变、聪明大方,实在是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这样的女子,怎会不招人喜爱呢?


七.  才德女子


波阿斯对路得说,“女儿阿,愿你蒙耶和华赐福。你末后的恩比先前更大。因为少年人无论贫富,你都没有跟从。女儿阿,现在不要惧怕,凡你所说的,我必照着行。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个贤德的女子。”(得3:10-11)


波阿斯夸赞路得是才德的女子。让我们简要看看路得的美好品格。


路得的爱心:“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得1:14)


路得看着丧夫丧子又年迈的婆婆舍不得拿俄米,于是不顾自己将来的归宿,决心跟随婆婆来到陌生的伯利恒。


路得的忠诚: “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得1:16-17)路得跟随拿俄米,而且誓死相随,不离不弃。


路得的信心:“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得1:16)是路得信心的高峰体现。


路得的勤劳:“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得2:2)路得刚到伯利恒,还没有休息调整适应,就求婆婆许她去拾取麦穗。而且直到收割的季节结束。“于是路得与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处拾取麦穗,直到收完了大麦和小麦。”(得2:23)


路得的孝敬:“路得仍与婆婆同住。”(得2:23)“又把她吃饱了所剩的给了婆婆。”(得2:18)路得对拿俄米的挚爱和孝敬贯穿在《路得记》全书之中。


路得的诚恳:“请你容我跟着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麦穗。”(得2:7)


路得的顺服:“凡你所吩咐的,我必遵行。路得就下到场上,照她婆婆所吩咐她的而行。”(得3:5-6)婆媳关系向来难处,更不要说顺服。但路得对拿俄米向来顺服,甚至为养家糊口拾取麦穗也要征得婆婆同意。


路得的安静:“路得便悄悄地来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得3:7)安静是女性的素养,一个风风火火的女人是不讨人喜欢的。路得是那样的安静,以至于她何时躺下,波阿斯竟无察觉。


路得的耐心:“到了夜半,那人忽然惊醒,翻过身来,不料有女子躺在他的脚下。”(得3:8)路得安静地躺在波阿斯的加下,波阿斯竟不知道,于是路得静静地躺在那里耐心等候。


路得的谦卑:“我虽然不及你的一个使女,你还用慈爱的话安慰我的心。”(得2:13)“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得3:9)路得自称不及波阿斯的一个使女,是波阿斯的婢女。


路得的操守:“波阿斯说,女儿阿,愿你蒙耶和华赐福。你末后的恩比先前更大。因为少年人无论贫富,你都没有跟从。”(得3:10)路得的美貌吸引许多年轻人的目光,但路得始终保守自己的贞洁。


路得的温柔:“路得便在他脚下躺到天快亮。人彼此不能辨认的时候就起来了。”(得3:14)温柔是女性的美德。这节经文对路得温柔品性的描述,实在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路得的才华:俗语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路得既有才、又有德,实属罕见的才德女子。得1:16-17路得对婆婆拿俄米的那段话,是你翻遍世界文学宝库也找不到的美轮美奂的绝妙词句。而这样优美、感人的文辞,竟出自一个摩押女子之口,怎能不叫人称奇呢?第二章路得对波阿斯说,“我既是外邦人,怎么蒙你的恩,这样顾恤我呢?”(得2:10)路得使用word play 的手法将“外邦人”与“顾恤”这同一个字名动词的变换,显出她的才气和应对。第三章“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得3:9)将“衣襟”与“翅膀”做文辞转换,再次显出路得的聪颖、机巧和可爱。


“路得便在他脚下躺到天快亮。人彼此不能辨认的时候就起来了。波阿斯说,不可使人知道有女子到场上来。又对路得说,打开你所披的外衣。她打开了,波阿斯就撮了六簸箕大麦,帮她扛在肩上,她便进城去了。”(得3:14-15)


“她便进城去了。”中文译本是女性的“她,”指路得扛着波阿斯给准岳母拿俄米的见面彩礼---六簸箕大麦---进城回婆婆那里去了。但早期的希伯来抄本是男性的“他,”指波阿斯,因为还有一个人比他的血缘关系更近,他便急忙进城办理这事去了。这也合乎下文拿俄米对波阿斯的判断:“婆婆说,‘女儿阿,你只管安坐等候,看这事怎样成就,因为那人今日不办成这事必不休息。‘”(得3:18)


路得回到家,婆婆拿俄米问她,“女儿啊,怎么样了?”(得3:16)英文NIV翻译为“How did it go, my daughter?”但拿俄米本来问的是,“女儿啊,你是谁?”(Who are you, my daughter?)


拿俄米的意思是:“女儿啊,你现在是谁呢?你到底仍是我的儿媳妇路得呢,还是将要成为波阿斯太太了呢?”这种诙谐、善意的取笑,只能是在两个心相知、意相投的人中间才可能有的。


瞧,拿俄米压根不是一个狭隘、机械、呆板的老太婆,而是聪明、机智、幽默。拿俄米和路得根本就是心有灵犀、惺惺相惜的一对儿才女啊!


“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她的价值远胜过珍珠。”(箴31:10)


“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惟敬畏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称赞。”(箴31:30)


八.  奇妙恩手


“波阿斯到了城门,坐在那里,恰巧波阿斯所说的那至近的亲属经过。波阿斯说,某人哪,你来坐在这里。他就来坐下。”(得4:1)


第二章路得拾取麦穗“恰巧到了波阿斯那块田里”(得2:3);


第四章“恰巧波阿斯所说的那至近的亲属经过”(得4:1)。


迄今为止,《路得记》故事中的三个主角都曾出场,但《路得记》的故事似乎还应该有第四位人物,他从未出场却处处在场,他就是耶和华神。


拿俄米离开摩押地归回伯利恒,是“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得1:6)这是《路得记》第一次记述神显明的作为。


拿俄米回到伯利恒,对伯利恒的妇女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玛拉,,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满满的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的回来。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得1:20-21)


拿俄米在遭受接连丧夫和丧子的打击苦痛之后,她虽然无法明白无法接受这严酷的试炼,仍然对耶和华心存敬畏,仍然信奉那位“降祸与我、使我受苦”的全能者。正如约伯一样,虽然他不明白灾祸为什么一个接一个地临到他,但他仍然坚信,“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伯1:21)当拿俄米经历了神带领她和儿妇平安回到故乡,看到路得的贤惠和孝敬,看到神为她和路得预备的“赎业至亲”波阿斯,看到神藉着波阿斯对她与儿妇的看顾和供应,看到后来路得与波阿斯的美满姻缘,尤其是当她把路得所生的孩子抱在膝头的时候,相信拿俄米也会和约伯一样从心底对神发出由衷的敬拜:“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伯42:5)


“波阿斯到了城门,坐在那里,恰巧波阿斯所说的那至近的亲属经过。”(得4:1)



在耶和华神那里从来就没有“恰巧。”

神引导拿俄米和路得并一路保守带领他们回到伯利恒;


神引导路得拾取麦穗“恰巧”就来到波阿斯的那块田间;


神感动路得听从婆婆吩咐并引领她来到波阿斯的麦场;


如今同样神促使波阿斯所说的那至近亲属从城门经过。


“至亲救赎者”(Kinsman Redeemer) 有两大义务,一是赎回至亲被迫出卖的土地,“你的弟兄若渐渐穷乏,卖了几分地业,他至近的亲属就要来把弟兄所卖的赎回。”(未25:25)二是娶弟兄之妻为死者生子立后,“弟兄同居,若死了一个,没有儿子,死人的妻不可出嫁外人,她丈夫的兄弟当尽弟兄的本分,娶她为妻,与她同房。妇人生的长子必归死兄的名下,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涂抹了。”(申25:5-6)


“波阿斯对那至近的亲属说,‘从摩押地回来的拿俄米,现在要卖我们族兄以利米勒的那块地。我想当赎那块地的是你,其次是我,以外再没有别人了。你可以在这里的人面前,和我本国的长老面前说明,你若肯赎就赎,若不肯赎就告诉我。’那人回答说,‘我肯赎。’波阿斯说,‘你从拿俄米手中买这地的时候,也当娶死人的妻摩押女子路得,使死人在产业上存留他的名。’那人说,‘这样我就不能赎了,恐怕于我的产业有碍。你可以赎我所当赎的,我不能赎了。’”(得4:3-6)

“恐怕于我的产业有碍。”瞎眼的人哪,究竟是一块地重要呢,还是赛过珍珠的才德女子路得更珍贵呢?


“房屋钱财,是祖宗所遗留的;惟有贤慧的妻,是耶和华所赐的。”(箴19:14)


对于不信的人,神常使他们“生发错误的心,”(帖后2:11)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因为,“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好像陇沟的水,随意流转。”(箴21:1)


《路得记》的主要人物都闪闪发光,均有可褒奖可称赞的美好品质。甚至逃荒去摩押地的以利米勒、与婆婆挥泪而别的俄珥巴,虽然令人遗憾但也都还可以理解接受,唯有这个没有名字的以利米勒的近亲“那人”当受责备,他也根本不配娶路得为妻。这个人仅在这里稍纵即逝,从此销声匿迹,甚至连名字也没有留下。因为在神眼里,他的名字不提也罢。这个人对那些只顾眼前、只知道追求属世财富的人是何等的写照啊。


九.  美满结局


“于是,波阿斯娶了路得为妻。”(得4:13)如同欧美童话故事的惯常结尾: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路得记》令人愉快的大团圆,正如本文开始的序言所提到的,《路得记》的明亮与《士师记》的黑暗成为鲜明的对比。


这美满的结局并没有到此结束。


“于是,波阿斯娶了路得为妻,与她同房。耶和华使她怀孕生了一个儿子。”(得4:13)


这是《路得记》第二次记述耶和华神明显的直接干预和奇妙作为。


在中东文化中,“儿子是神的赐福”这样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为“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箭袋充满的人便为有福。”(诗127:3;5)


伯利恒城中的犹大长老为波阿斯和路得祝福时说,“愿耶和华使进你家的这女子,像建立以色列家的拉结,利亚二人一样。…愿耶和华从这少年女子赐你后裔,使你的家像他玛,从犹大所生法勒斯的家一般。”(得4:1-12)


拉结为要得孩子,对雅各不惜以死相威胁,“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死了。”(创30:1)后来,“神顾念拉结,应允了她,使她能生育。拉结怀孕生子,说,‘神除去了我的羞耻。’”(创30:22-23)


她玛要给犹大生子立后的心愿如此强烈,以至于置自己的声誉、伦理、甚至性命于不顾。但圣经从来没有谴责她玛,反而藉犹大之口说,“她比我更有义。”(创38:26)


但对比她玛与自己公公乱伦而生下法勒斯,路得却是守身如玉、明媒正娶、光光彩彩、高高兴兴地与波阿斯成婚,并得到婆婆拿俄米和伯利恒长老的祝福,尤其是耶和华神的赐福,所以路得显然比她玛要更高一筹。


值得留意的是,《路得记》第四章所提到的这几个女性:拉结、利亚、她玛、路得、拿俄米,耶和华神在她们每个人身上显出何等的眷顾。


“妇人们对拿俄米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为今日没有撇下你使你无至近的亲属。”(得4:14)


耶和华神为拿俄米预备了“赎业至亲”波阿斯,因为他本来就是“耶和华必预备”的神。


一如路得无力赎回自己和土地,需要“赎业至亲”波阿斯的救助;世人也被卖给了罪成为奴仆而无力赎回自己,于是主耶稣在十字架上舍身流血,将罪人赎回。一如路得将自己圣洁无暇地献与波阿斯(这正是神保守路得圣洁的意义),被赎之人也当将自己当做新妇,纯洁无暇地献与耶稣基督。


“妇人们对拿俄米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为今日没有撇下你使你无至近的亲属。愿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声。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养你的老,因为是爱慕你的那儿妇所生的。有这儿妇比有七个儿子还好。拿俄米就把孩子抱在怀中,作他的养母。邻舍的妇人说,拿俄米得孩子了。就给孩子起名叫俄备得。”(得4:14-17)


笔者原本拟想本文的题目是《路得的宿命与终局》,我们不妨看看拿俄米和路得本来的命运和最终的结局。


在《路得记》第一章,拿俄米曾经对两个儿妇说,“拿俄米说,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得1:11-13)这是拿俄米的宿命,也是路得的宿命。


如今,“波阿斯娶了路得为妻,与她同房。耶和华使她怀孕生了一个儿子。…“拿俄米就把孩子抱在怀中,作他的养母。邻舍的妇人说,拿俄米得孩子了。就给孩子起名叫俄备得。这俄备得是耶西的父,耶西是大卫的父。”(得4:13;16-17)这是路得的终局(也是拿俄米的终局)。


这中间的因果到底是什么?再读《路得记》,读者不难发现如下的模式。


以利米勒离开神给家庭带来横祸;拿俄米归回神给家庭带来福乐;


俄珥巴回到自己的假神不知所终,路得以耶和华为神得完满结局;


那更近的至亲拒绝救赎销声匿迹,波阿斯慷慨相助得神满满赐福。


“拿俄米就把孩子抱在怀中,作他的养母。邻舍的妇人说,拿俄米得孩子了。就给孩子起名叫俄备得。这俄备得是耶西的父,耶西是大卫的父。”(得4:16-17)


“俄备得,”意思是“服侍者”(servant,the serving one),他成了拿俄米的养子,正如妇女们对拿俄米所说的,“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养你的老。”(得4:15)


“俄备得”作为神赐福的器皿,成为许多人的祝福。


第一,俄备得是波阿斯和路得的祝福,他是波阿斯和路得的儿子,“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圣经明说,“箭袋充满的人便为有福。”(诗127:5)


第二,俄备得是拿俄米的祝福。俄备得是拿俄米的孙子,中文的俗语说“隔代亲,”孙子女总是给grandpaents带来不尽的欢喜和乐趣,以至老年人因孙子女可以返老还童。不尽如此,是路得生了俄备得,但妇女们却说,“拿俄米得孩子了。”俄备得成为拿俄米的养子,正如妇女们所说,“这孩子必提起你的精神奉养你的老。”


第三,俄备得是以利米勒的祝福,因为俄备得名义上以利米勒的孙子、玛伦的儿子,他要延续、存留以利米勒家族的名,并保持以利米勒家族的地业。


第四,俄备得是伯利恒的祝福,因为俄备得生耶西,耶西生大卫。因为大卫诞生在伯利恒,于是,大卫那伟大的后裔基督也按照先知弥迦的预言,诞生在伯利恒这“粮仓”之地。


第五,俄备得是以色列民族的祝福。因为他的孙子大卫建立丰功伟绩,成为以色列历史上的伟大君王。直到如今,今日以色列的国旗仍然是大卫之星。


第六.俄备得是全人类的祝福。得4:18-22这段家谱被新约圣经第一卷书马太福音完全引用,成为弥赛亚的家谱,而俄备得也赫然有名。耶稣基督十字架上的所成就的救恩惠及整个人类,而耶和华神对亚伯拉罕“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创22:18)的应许,俄备得也显然有份与其中。


尾声


在本文结束之际,让我们一同重新回顾一下《路得记》中出自路得之口的那段被广为传颂的佳句:


“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得1:16-17)


这段话不仅是路得向拿俄米的全然忠诚,也是路得对拿俄米的神---耶和华神---的全然忠诚,因为这段忠诚告白是路得的信心顶峰:“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如同先知以利亚全然忠诚地侍立在耶和华面前,耶和华神也按照他的信实,用基立溪水供养他,用乌鸦早晚不误叼饼叼肉供养他,用一个外邦寡妇的一把面一点油供养他。


今天若有人有信心像路得以利亚那样忠诚于主,耶和华神也必按他自己的信实和慈爱眷顾他赐福他!


感谢主

任运生牧师

主后二零一五年二月二十一日

 

 

Featured Posts
請稍後再來
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