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路得记》系列(二)

  • cbcbcbaltimorecoun
  • 17分钟前
  • 讀畢需時 9 分鐘

二.挥泪告别


“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得1:6-7)


拿俄米听见耶和华赐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给他们,她便决计要从摩押地归回。耶和华神始终眷顾自己的百姓,连使女夏甲也称耶和华是“看顾人的神。”(创16:13)神从来不会长久丢弃自己的百姓,这应该是属神的人所抱定的确信。


得1:8-14描述一幅凄然离别的场景,引出《路得记》第二个人生论题---别离。


请看拿俄米与儿媳妇的挥泪之别。


“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她们就放声而哭。”(得1:9)


“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得1:13)


“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得1:14)


离别, 自古以来多为凄婉,伤感,泪流的场合,因而是人类情感表达最丰富最深切的场景之一, 许多小说,诗词,电影,音乐,描述人间生离死别的情愫。


柳永,《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念故乡》,是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念故乡》曲调极其简单,但旋律却优美绝伦,不知让多少听众动容不已,热泪不止。音乐传入中国后,有人配上中文歌词,更增添了音乐凄婉的情感:


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

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

故乡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

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

我愿意,回故乡,重返旧家园,

众亲友,聚一堂,同享从前乐,重温好时光。


《念故乡》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旋律,它还承载着曲作者德沃夏克作为基督徒对信仰、故乡、永恒和平安的深切情感。它超越语言和国界,触动人心,是人类音乐宝库中的不朽之作。


李叔同的《送别》更将离别的哀怨倾诉推向极致。1915年李叔同写的学堂乐歌《送别》与德沃夏克的《念故乡》有异曲同工之妙。《送别》的曲调采用美国作曲家约翰.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所作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这首歌先是传到日本,改编为《旅愁》,后被李叔同带回中国,成为《送别》诗歌的曲调。《送别》也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尤其是,圣经把死亡定义为“分离,”永远的分离。神对亚当所说的“你吃的日子必定死”指的正是这样的分离。因为在人看来,亚当吃了善恶树的果子后并没有立即就死,但他实际上已经处于“灵死”即与耶和华神分离的状态。


因此,死亡是更悲切的生离死别。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说到死亡就是分离,稍有文字比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所描述的更加凄切无奈。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诗人、文人、哲人、艺人,他们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能够透看人生的问题;但他们的局限之处在于,他们无法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人间的文学、艺术、电影、音乐创造许多经典,但问题的答案需要从那部更伟大的经典——圣经——中去寻找。


从圣经的角度看,为什么分离带来痛苦?


1.      分离是死亡的终极体现


人肉体的死亡是身体与灵魂的分离;永恒的死亡是人与生命源头——神的分离。“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2:17)指的正是这样的分离。人们失去至亲的悲痛也是源于这种分离。


2.      分离破坏神的创造设计


“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神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婚姻、家庭、群体的紧密连结。分离违背了神设计的这种合一。“神就是爱,”(约一4:8)神也愿意人“彼此相爱,”分离显然是这种“爱”的缺失因而造成伤痛。


3.      罪的后果带来关系破裂


创世记第三章,亚当夏娃犯罪的结果,带来人与神、人与人的关系破裂,比如人躲避神,亚当夏娃的羞耻感、以及互相推诿和指责,该隐杀兄弟亚伯等。关系的破裂常常带给人极大的痛苦。


4.      与神隔绝是痛苦之根源


当耶稣在十字架上担当世人的罪孽时,父神转眼不看祂,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发出痛苦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揭示了人与神分离的终极痛苦。


5.      基督的救赎是与神和好


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救赎恩典,满足神的公义,使我们罪得赦免,得以与神和好,也与人和好。“我们既藉着我主耶稣基督,得与神和好,也就藉着祂,以神为乐。”(罗5:11)“因祂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弗2:14)


离别是人生的常态,如下是圣经记载的一些告别场景:


1. 雅各临终对十二个儿子的祝福 (创49)

2. 摩西对以色列十二支派告别辞 (申1-33)

3. 约书亚对以色列会众临别赠言 (书23-24)

4. 拿俄米与她儿媳妇的洒泪告别 (得1:8-14)

5. 撒母耳对以色列众人的告别辞 (撒上12)

6. 大卫对儿子所罗门的临终嘱咐 (王上2:1-9)

7. 以利亚和以利沙惊天动地之别 (王下2:1-12)

8. 耶稣对门徒的临别教训和祷告 (约13-17)

9. 耶稣与母亲马利亚的感人离别 (约19:26-29)

10. 主耶稣与信徒的最后一次告别 (徒1:4-11)

11. 保罗与以弗所教会长老的泪别 (徒20:13-38)

12. 使徒保罗对提摩太的临终托付 (提后1-4)


人们都有思乡的情结,因为人们渴望一个永恒的家乡。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造就了马思聪《思乡曲》的深情旋律。

同样,分离所带给人痛彻心扉的哀伤,预示人们渴望一个在天上永恒的团圆,这永恒的团圆只能在耶稣基督里才能实现。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哪里。”(约14:1-3)


三.誓死相随


“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她们就放声而哭,…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 (得1:9; 14)


在这个催人泪下的离别场景中,两次提到两个儿媳妇和拿俄米的“放声而哭。”


“哭泣,”是人类常见的情感流露。人悲伤时哭泣,痛苦时哭泣,伤心时哭泣,委屈时哭泣,难过时哭泣,离别时哭泣,感恩时哭泣,激动时哭泣,惊喜时哭泣,思念时哭泣,为罪忧伤时哭泣,见人遭难时哭泣。对基督徒来说,还要再加一个:为人间的罪恶和苦难而哭泣。如同圣经中被称作“泪眼先知”的耶利米,如同圣经记载也曾三次哭泣的主耶稣。


哭泣几乎是人生的一部分。当一个新生婴孩出生时,第一件事就是啼哭,而且哭被看做是婴儿健康的标志。因此人从出生的第一声啼哭,直到生命的尽头始终伴随着哭泣,直到有一天神为人“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启21:4)为止。


拿俄米与两个儿媳妇挥泪告别,“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得1:12-13)


“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得1:14)


“拿俄米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得1:15)


当拿俄米再次催促路得回去时,路得回答婆婆如下一段话成为又一个经典,即使你翻遍世界文学宝库再也找不到第二处用以表达“忠心到底,至死相随”比这一段更出色的文字:


וַתֹּ֤אמֶר רוּת֙ אַל־תִּפְגְּעִי־בִ֔י לְעׇזְבֵ֖ךְ לָשׁ֣וּב מֵאַחֲרָ֑יִךְ כִּ֠י אֶל־אֲשֶׁ֨ר תֵּלְכִ֜י אֵלֵ֗ךְ וּבַאֲשֶׁ֤ר תָּלִ֙ינִי֙ אָלִ֔ין עַמֵּ֣ךְ עַמִּ֔י וֵאלֹהַ֖יִךְ אֱלֹהָֽי׃

בַּאֲשֶׁ֤ר תָּמ֙וּתִי֙ אָמ֔וּת וְשָׁ֖ם אֶקָּבֵ֑ר כֹּה֩ יַעֲשֶׂ֨ה יְהֹוָ֥ה לִי֙ וְכֹ֣ה יוֹסִ֔יף כִּ֣י הַמָּ֔וֶת יַפְרִ֖יד בֵּינִ֥י וּבֵינֵֽךְ׃


“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得1:16-17,和合本)


“路得说:“请不要逼我离开你回去,不跟从你。你到哪里去,我也要到哪里去;你在哪里过夜,我也要在哪里过夜;你的同胞就是我的同胞,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死在哪里,我也要死在哪里,葬在哪里。除非死亡把你我分离;如果我离开你,愿耶和华加倍惩罚我。”(得1:16-17,新译本)


“But Ruth said: "Entreat me not to leave you, Or to turn back from following after you; For wherever you go, I will go; And wherever you lodge, I will lodge; Your people shall be my people, And your God, my God. Where you die, I will die, And there will I be buried. The LORD do so to me, and more also, If anything but death parts you and me."”(Ruth 1:16-17,NKJV)


“But Ruth replied, “Don’t urge me to leave you or to turn back from you. Where you go I will go, and where you stay I will stay. Your people will be my people and your God my God. Where you die I will die, and there I will be buried. May the Lord deal with me, be it ever so severely, if even death separates you and me.””(Ruth 1:16-17, NIV)


“But Ruth said, “Do not urge me to leave you or to return from following you. For where you go I will go, and where you lodge I will lodge. Your people shall be my people, and your God my God. Where you die I will die, and there will I be buried. May the Lord do so to me and more also if anything but death parts me from you.””(Ruth 1:16-17, ESV)


这段话的美丽就在于, 它用最简单,质朴,通俗的文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地表达了路得对拿俄米至死相随的坚定不移。文字艺术的大家向来如此, 他们用最通俗的文字表达最深邃的思想。


1.      语言通俗质朴


路得的这段话,没有华丽辞藻和复杂句式,文字通俗易懂又平易近人,句子整齐对称且节奏分明,质朴的语言却异常打动人心,任何读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真挚的情感。


2.      结构层层递进


路得的誓言从行动、到生活、到身份、到信仰,最终指向生死,层层深入,展现了路得从外在跟随到内在归属的完整转变。最终以“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达到情感高潮,强调永远的忠诚。

行动的跟随

“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

生活的融合

“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

身份的认同

“你的国(民),就是我的国(民)。”

信仰的归属

“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生死的相连

“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

神圣的誓言

“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

 3.      情感真挚感人


路得的誓言不是理性的口号,乃是生命的相托。它超越了婆媳关系,展现了路得对拿俄米无条件的爱与忠诚。这种跨越民族与文化的忠诚,触及人类对爱、牺牲和归属的普遍渴望,使其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表达。


4.      文字艺术典范


文学上有一种美,叫做“简洁的极致。” 得1:16-17两节经文,希伯来原文37个字,中文和合本91个字,英文NKJV 71个字,ESV 71个字,NIV 69个字。 尽管是散文叙事,这段话却具有诗的凝练与节奏。中文和合本的翻译保留了这种诗意的简洁优雅。同时,路得的誓言在拿俄米劝说“回去吧”(1:11-15)的反衬背景下更显力量。面对分离的压力,路得的坚持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点燃了绝境中的希望,增强了文字的情感冲击力。这两节经文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形容词,最通俗的文字却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


5.      深厚神学意蕴


“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不仅是情感表白,也是路得从异教信仰转向耶和华神的灵性抉择。这句看似简单的宣誓,蕴含了深刻的神学意义,预示了神的救恩惠及万邦。而路得的“至死相随”呼应了《圣经》中神对人的真实不变的应许。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忠诚反映了神与人之间的永恒之约,使文字具有超越世俗的灵性美感。


总之,《路得记》1:16-17的优美在于其以最质朴的语言,构建了情感、结构和神学的完美交融。路得的这段誓言,是古今中外关于 “忠诚、信仰与爱的表达” 中最动人心魄的一段。这是人类文学对 “忠心到底、至死不渝” 最纯净也最深刻的表达。


感谢主

任运生牧师

主后二零二五年九月四日

Featured Posts
請稍後再來
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关于我们

2003年,一群来自母会海华郡中华圣经教会(CBCHC)的基督徒领受神的异象,有感于巴尔的摩地区众多华人同胞的福音需要,于同年9月租用 Shelbourne Baptist Church 的场地开始聚会,并成立巴郡中华圣经教会 (CBCBC)。教会于2017年9月搬至新租用的Holy Nativity Lutheran Church,主要服事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移民,周边学校的华人学生学者,在美国出生的亚洲人, 及跨文化和美国的家庭。我们除了主日中文崇拜,还办有成人主日学以及针对学前班和学龄班的主日学,同时提供婴儿照看。

​联系方式

任运生牧师            

电话:443-839-7615

邮箱:yren001@hotmail.com

​微信:yren0011

 

林锦源(Aaron)长老

电话:410-660-8569

邹静长老

​电话:443-364-8348

订阅教会周报
  • Grey Facebook Icon
  • Grey Google+ Icon

© 2019 by CBCBC.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