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释经讲道?
- cbcbcbaltimorecoun
- 6月17日
- 讀畢需時 13 分鐘
什么是释经讲道?释经讲道有何必要性和实用性?关于这个题目,罗宾森博士的经典著作“《合乎圣经的讲道》---释经讲道信息的发展与表达”(Biblical Preaching, Haddon W. Robinson著, 黄懿翎译,华神出版)一书的封面献词,给出一段很贴切的诠释和表述。
本书献给——
“周日早上守着神圣约会的男男女女。
困惑于诱人的声音,
舔着生活加诸给他们的创伤,
忧虑着无关紧要的事。
然而他们前来聆听,
是否有来自神的清楚信息会论及他们的光景。
也献给那些现在服侍他们,
以及将来要服侍他们的人。”
这段献词,前半段论及会众,后半段论及传道人。释经讲道正好涉及这两种人。
释经讲道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释经;第二,讲道。释经,是对特定经文的解释,是讲道的基础,好的讲道必须建基于正确的解经,因而是必要的;但解经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你的目的是,使会众就是你特定的服事对象产生生命的改变,因而是实用的。
这也是圣经本身所揭示的。“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5-17)
本文分享以下几点内容:
1. 释经讲道的定义
2. 释经讲道的步骤
3. 传道人资质品格
一.释经讲道的定义
根据罗宾森,释经讲道的定义是:“释经讲道是圣经概念的沟通,此概念是透过经文脉络中的历史、文法与文学研究而得,也借此传递。圣灵将此概念先运用在讲道者的个性和经验上,再透过讲道者运用到听者身上。”
根据这个定义,首先是圣经经文支配讲章,也就是传道人所传讲的必须出自圣经。有人在讲台上讲的不是圣经,而是自己的见解;或者有人念一段经文,然后走开再也不理会圣经经文。
传道人若没有传讲圣经,就是自愿丢弃他们的权柄。
有人问John MacArthur, 你讲道为什么带有权柄?
答:本人没有任何权柄,但圣经神的话带有绝对权柄。
其次,传道者传达的是圣经概念,而这概念是在特定的经文脉络中产生。释经者需要按照字面意义(Literal)、上文下理(Context)、文法结构(Grammar)、文体特征(Genre)、时代背景(Background)、以经解经(Scriptural)等原则,尽可能充分利用各类解经工具,对特定经文进行深入的研读、探究,寻求第一手的认识,从而总结圣经作者本意中的圣经概念。
第三,圣经真理要首先运用在传道者的个性和经验上,然后运用在听众身上。
听众听的不是一篇讲章,而是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你!
奎尔主教:“”讲道是制造讲道者并将之呈现的艺术。”(Preaching is the art of making a preacher and delivering that!)
因此,传道者需要三个层级的思考:
1. 身为解经者,应当寻求圣经作者的本意;
2. 身为神子民,应当思考我自己如何改变;
3. 身为讲道者,神透过我要向会众说什么?
二. 释经讲道的步骤
罗宾森总结了释经讲道的十个步骤:
1. 选取圣经经文
2. 研读圣经经文
3. 找出解经概念
4. 分析解经概念
5. 建构讲道概念
6. 决定讲章目标
7. 如何达成目标
8. 做出讲章大纲
9. 填充讲章大纲
10. 预备引言结论
第一个步骤,无论是按照书卷系统讲道还是专题式讲道,都需要首先确定传讲的经文。选取经文应当以圣经思想的文学单元为基础。
第二个步骤,确定经文后,要花功夫对这段经文进行研读,包括使用圣经字典、字义研究、经文汇编、注释书籍等研经工具,梳理经文间的相互关联,找出解经概念。实现这一步骤,观察、解释、应用的归纳法查经会有帮助。
第三个步骤,解经概念的形成包括两部分:主题(Subject)和补充(Complement)。(罗宾森使用“主语”和“补语”的说法)。
主题(Subject)(主语)---作者在谈什么?
补充(Complement)(补语)---就作者所谈的,他讲了些什么?
把这两部分结合起来,就构成解经概念。
第四个步骤,然后,把解经概念交给三个发展性问题:
1. 这是什么意思?(What Does It Mean?)---解释之(Explain it)
2. 这是真的吗?(Is It True?)---证明之(Prove It)
3. 这能造成什么差别呢?(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应用之(Apply It)
“这是什么意思?”包括针对圣经与针对会众两方面。提多书1:5-9论到有关长老的资格是 “无可指责。” “无可指责”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保罗接下来用“家庭生活、个人生活、事工实践”三个层次进行详细解释;这是针对经文本身所做的解释。哥林多前书第八章提到“祭肉”、第十二章提到“圣灵的洗”等议题,会众可能会产生一些疑惑,传道者需要解释,这就是针对会众所做的解释。
“这是真的吗?”也包括针对圣经与针对会众两方面:哥林多前书第九章保罗论到福音工人可以靠福音养生时,他用士兵、葡萄园户、牧羊人、农民等为例说明劳动者得工价是应当的,同时他也引用旧约律法“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来证明。哥林多前书十五章论到基督的复活时,保罗用至少四个证据证明:领受福音、旧约预言、基督显现、生命改变;这是经文本身就有的证明。但如何说服听众相信接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8:28)的真理时,讲道者必须针对会众、尤其是患难试炼中弟兄姐妹心中的疑惑进行处理,使人相信接受神话语的真实可靠;这是针对听众的证明。
圣经真理必须与信徒的生活相连结,讲道必须归结到应用的问题:So What?(那又如何?)Now What?(现在,我该做什么?)
第五个步骤,接着,用通俗易懂的一句话将你解经概念的精髓陈述出来,这就是你的讲道概念。换句话说,将你的解经概念通俗化、实用化、个人化、处境化,当代化,这就是讲道概念。将你的讲道概念再进一步浓缩提炼,可能就是你讲章的题目。
第六个步骤,确立讲道目标。
“一篇讲章无论如何出色或合乎圣经,若没有明确目标,就不值得传讲。”
讲道目标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告诉我,为什么你要传讲这篇讲章?”“每一篇讲章背后的目的,都是为带出某种道德行动。我们需要知道这个行动是什么。”
“目标陈述的是,你期望听众因着你的传讲会发生什么结果。”
讲章与文章的区别是:“文章着眼于概念,讲章着眼于人。”
教会的讲道(Preaching)与神学院的教导(Teaching)的区别是:神学院的教导以传授知识(Information)为目标;教会的讲道以更新生命(Transformation)为目标。神学院教授给的是食谱(Recipe),教会牧师给的是食物(Food)!
讲道目标应当:具体、明确、可行。
第七个阶段,如何达成目标?即如何处理或传讲讲道概念。
1. 演绎式发展:先讲讲道概念之后再分点论述;
2. 归纳式发展:讲道概念最后在结论中才出现;
3. 归纳演绎式:讲道概念在中间出现然后论述;
4. 主语补语式:先引出主语在分述中补充完成。
第八阶段,写出讲道大纲,包括:引言、主文、结论三个部分。
第九阶段,充实讲道大纲:将重述、定义、解释、支持资料、统计数据、引述、叙事、对话、例证等填充大纲。
最后一个步骤:预备引言与结论。用罗宾森引用Paul Whiteman的话说,就是要“壮阔开场、利落结束。”
引言可以吸引注意力、揭示会众需求,也介绍讲章主文。
结论犹如飞机的降落,当你飞行几个小时之后到达目的地时,你需要安全着陆,否则就前功尽弃。所以要让会众看到你完整而全备的概念,并且深印在他们的脑海之中。结论可以使用:一个总结、一个例证、一句引文、一个问题、一个祷告等。
释经讲道举例:
例一:箴31:10-31,《才德妇人的颂歌》
箴言除了前九章的总论外,多是独立的格言,很难将某一段落系统完整地作为一个讲道概念传讲。然而,箴言31:10-31例外,它本身是一气呵成的独立单元,而且是按照希伯来文22个字母顺序排列的、优美的离合体诗歌。箴言主要探讨智慧的主题,最后智慧都集中在一位完美的才德妇人身上,成为全书的总结。
箴31:10,“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她的价值远胜过珍珠。”相当于这段圣经的引言;
箴31:30-31,“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惟敬畏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称赞。愿她享受操作所得的。愿她的工作,在城门口荣耀她。”相当于这段经文的结语。
箴30:11-29相当于信息的主体,论到才德妇人的属灵品格:她是丈夫的帮助者,家务的操劳者,儿女的教导者,众人的称赞者。因此,在设计讲章时,以---帮助丈夫、勤劳持家、智慧言语、儿女称赞---作为四个分题,构成讲章的主体,加上个人见证和例证,再配以合宜的引言和结语,就成为一篇释经讲道的讲章。
例二,提后4:6-8,《当跑的路已经跑尽了》
提后4:6-8是使徒保罗最后的荣耀见证,是保罗临终的豪迈宣言。既是保罗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又是保罗对提摩太以及所有信徒的郑重劝勉。这一豪迈宣言包括三个部分:
1. 保罗看现在---离世的时候到了(提后4:6);
2. 保罗看过去---当跑的路跑尽了(提后4:7);
3. 保罗看将来---公义的冠冕存留(提后4:8)!
因此,这三节经文自然构成讲章清晰的层次。讲道目标是:激励会众为主奔跑!
这篇讲章对经文中的一个关键字进行特别处理。
“离世”(ἀνάλυσις),意为:Departure(离开), release(释放)等,其字根的意思是“松绑”。这是一个表达力很强的字,至少包括四个不同的意象:
1. 水手用语,指一艘船从停泊处“起锚”开始航行;
2. 农夫用语,指劳作一天疲累的动物“卸下”重轭;
3. 旅客用语,指“拔起”帐篷开始下一个长途旅行;
4. 哲学用语,指“解析”问题英文analysis的来源。
撰写讲章时,以保罗现在、过去、将来三个层次为主体,加上个人见证和例子,最后以一连串激发众人思考的问题做结束。
预备讲章时,并非每一次都要对个别词汇进行处理,但像这样的特殊单字、关键词汇应该处理。还有一些特别的语法结构有时候也需要特别处理,比如林前15:3-5.
例三,林前15:1-11,《基督死而复活的福音》
“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并且显给矶法看。然后显给十二使徒看。”(林前15:3-5)
“For I delivered to you first of all that which I also received: that Christ died for our sins according to the Scriptures, and that He was buried, and that He rose again the third day according to the Scriptures, and that He was seen by Cephas, then by the twelve.”(1 Cor 15:3-5,NKJV)
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
就是:(ὅτι)(that)基督为我们的罪死了(died),照圣经所说,
并且(καὶ ὅτι)(and that)埋葬了(buried);
并且(καὶ ὅτι)(and that)第三天复活了(raised),照圣经所说;
并且(καὶ ὅτι)(and that)显给(appeared)……看。
林前15:3-5语法上的意义:
保罗用了 四次 ὅτι 以及καὶ ὅτι,来连接并强调几个关键的信仰事实。每一次 καὶ ὅτι 都引出一个 独立但相关的宣告——一个具体的历史与神学陈述。
• 基督为我们的罪死了
• 并且祂被埋葬了
• 并且祂复活了
• 并且祂显现了
林前15:3-5神学上的意义:
每一个 καὶ ὅτι 都标示出福音的一个核心支柱。
死亡:基督为我们的罪死了——表明祂为世人死的替罪代赎;
埋葬:祂是真的死了——不是昏迷或象征,而是真实的死亡;
复活:祂真的复活了——这是福音的转折点,祂战胜了死亡;
显现:祂被人看见了——提供历史证据和众多见证人的佐证。
这些不是文学或修辞手法,而是教义的根基。任何一项缺失,福音都不能成立。
例四,徒22:22-30,《神在你生命中有何带领和预备?》
徒22:22-30记载,罗马百夫长将保罗用皮条捆上,要用鞭子拷问他。保罗说出来自己是罗马人,百夫长赶紧向千夫长报告,后者因为绑了保罗就害怕。这段经文看起来没有什么深意,要讲这件事大概两分钟就讲完了。但圣经都是神的话,这段经文一定有可以传讲的道,那么如何发掘这段经文“有道可讲”呢?
保罗生来就是罗马公民,但他从来没有故意显露更没有炫耀自己的身份。使徒行传的记载中,保罗三次使用他的公民权,都是为了福音的缘故。因此,保罗的罗马公民权是神给他的特殊预备。当然神给保罗还有其他方面的奇妙预备,比如:多元文化背景、戏剧性的归信、属灵异象引导、艰难困苦磨练、众多同工支持、书信写作恩赐,罗马公民身份、 三层天的启示…
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应用层面上,神给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预备用来服事神。我自己的经历:两次麻疹、两次溺水、一次中电、两次气胸、两次车祸、一次浪击、一场癌症…
你从小到大迄今所有的经历,都是神精心为你预备的,为要使你成为神手中的器皿,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问题是,你是否愿意成为神手中的器皿,甘心被神使用,为着福音的缘故?
释经讲道的注意事项:
“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
“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这是神对传道人的崇高呼召,我们必须持守这一点。
第一, 持守圣经无误的要义。
圣经无误是基督教一切教义和神学的根基,因为所有的神学或教义都是从圣经中总结出来的。因为圣经是神所呼出的话语,因此圣经是圣灵(Divine Author)监督先知和使徒 (Human Author),使用他们各自的文学修养、写作风格、文化背景、用词习惯,忠实记录神的话语,保证最初原稿准确无误,真实完备,可信可靠,并赋予圣经神圣的权威。
圣经无误的涵义: “当获悉所有有关资料, 圣经按原稿在正确的解释下, 会证实所教导的一切都是完全真确的, 无论是关乎教义, 历史, 科学, 地理, 地质, 其他学科或知识, 都是如此。”
圣经不是历史教科书,但一旦圣经提到历史,就必然是准确无误的;圣经不是科学教科书,然而圣经一旦提到科学,就必然是准确无误的。这是由圣经是圣灵默示的定义所决定的。
放弃圣经无误,是今天许多自由派神学院、教会堕落的原因,当然更是社会堕落的原因。
第二, 让自己忠诚顺服圣经。
让自己的想法顺服圣经,而不是用圣经支持自己的想法。如果人先有一个想法或立场,想要从圣经中找一节经文支持自己,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断章取义地找到支持自己的经文。
传说某地有征兵办公室要求一年轻人入伍。但年轻人引用申命记的经文说明自己可以免除服役的义务。“新娶妻之人不可从军出征,也不可加给他什么差役,可以在家清闲一年,使他所娶的妻快活。”(申24:5)
然而征兵办公室的人也不示弱,“因为我在人的权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对这个说,去,他就去。对那个说,来,他就来。对我的仆人说,你作这事,他就去作。”(太8:9)
因为自由派神学横行,所以极端左派也大行其道。有人引用创世记十九章和罗马书第一章说,同性恋自古有之,不必大惊小怪。但他们故意忘记,创世记十九章索多玛和蛾摩拉因此被毁灭,罗马书第一章保罗对这样的罪严加谴责。
更混乱的是,有人把进化论当做已经证实的科学,就把圣经妥协去适应所谓的科学。这样的人在牧师圈子里也为数不少,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他们认定“地球有45亿年的历史、宇宙的年龄至少138亿年”是已经证实的科学,因此,他们认定创世记第一二章中的“日”绝对不是24小时的一天,乃是几百万、几千万年的时段。他们先确定地球年龄是45亿年,然后用他们的方法解读圣经去适应所谓已经认定的“事实。”
创世记第一章中的“一日”到底是不是24小时的一日?是的!
证据:
1) 创世记是叙述文体,根据圣经释经学原则,应该按照字面意思解释;
2) 创世记第一章在“日”字前加上序号:头一日、第二日、第三日、第四日、第五日、第六日;这样的表述在圣经中从来没有代表一个不确定的时期;
3) “有晚上,有早晨,”这个限定词组,显然指一个24小时的昼夜循环;
4) 出20:8“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的教导,安息日显然是指24小时的一日,否则安息日有何意义呢?“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在这一段经文中, יוֹם (日) 这个字不可能在前部分按字面意义解释,而在紧接下来的经文中却按象征意义解释。
5) 创1中的 יוֹם(日)这个字在旧约圣经中出现大约2265次,超过2200次是指24小时的一天。
6) 否认创1中的“日”是24小时的一日的原因,一是试图与进化论的地质年龄相妥协,二是害怕被人说成是不懂“科学”而感到尴尬,这些都与创世记第一章的正确解经无关。
7) 按照圣经无误原则,圣经虽然不是科学教科书,然而一旦提到科学,就必是准确无误的。
三. 传道人资质品格
我刚开始读神学院时,教会一位弟兄现在是牧师送给我三组英文字:
Passion, Holy Life, Bible Knowledge.
Passion, 指对神的话语始终抱持强烈的、炽热的、不息的热情。
耶利米的话,“我若说,我不再提耶和华,也不再奉祂的名讲论,我便心里觉得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20:9)
Holy Life, 指在思想、言语、行为、动机等各方面,追求一种分别为圣、讨神喜悦的生活方式。很难设想,如果一个传道人活在罪中,受圣灵责备、良心的不安、被仇敌控诉,岂能有力地讲道?
Bible Knowledge, 当然指圣经的装备,对圣经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传讲神全备的真理(Preach the whole counsel of God)。对圣经的整体把握很重要,比如传道书大部分篇幅是所罗门在 “日光之下凡事都是虚空” 的感叹,如果撇开传道书的要旨以及新约圣经的亮光,单独拿出传道书的部分片段,很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异端性的教义。
传道人应当以钦差的身份、笃定的信念传讲神的话语。
传道人是耶稣基督的钦差,因此必须有从主而来的笃定。笃定到什么程度?
举例而言,如果有人告诉我,约拿在鱼腹中三日三夜,神在鱼腹中给他一台电脑,让他上网工作我也相信。如果有人告诉我,大卫大战歌利亚,他从怀中掏出来的不是一颗石子,而是用一个棉花球打死了歌利亚我也相信。列王纪下第七章,四个麻风病人的脚步声被神无限放大,变成万马奔腾打仗的声音,吓得亚兰军队丢下营盘狼狈逃窜,地上一片狼藉。那是神幽默中的历史真实。
传说,当年有一位英国议员去听George Whitefield 讲道,同事讽刺他说,“你相信他讲的?”回答说,“我不信,但他信!”
求主帮助我们,专心释经,忠心讲道,完成所托!
感谢主
任运生牧师
主后二零二五年六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