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离别---天下真有不散的宴席吗?

离别,是人生常见的场景。离别总是让人感到不忍与伤感,原因就在于这个“离”与“别”。


“离”是“分开分离”,带给人的是“苦”;“别”是“难得再见”,带给人的是“伤”。正是这种“离与别”,“苦与伤”才让人难以承受。

离别,是自古以来多为凄婉,伤感,愁绪,泪流的场合,也是人情感最丰富、表达最深切的场景之一,因此我们便有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哀婉凄切的诗句。

连圣经的文学也不例外。圣经路得记中,当寡妇拿俄米与同为寡妇的两个儿媳妇挥泪告别时,两个儿媳放声而哭,一个回本国去,另一个儿媳路得却舍不得拿俄米。

另一个类似的情形是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的分离,记载在列王纪下第二章。“他们正走着说话,忽有火车火马将二人隔开,以利亚就乘旋风升天去了。”(王下2:11)以利沙见状,便仰天呼叫,“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战车马兵啊!”(王下2:12)仅这十五个字不知道催下了多少人的泪,有谁能受得住先知以利沙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呢?

还有保罗与以弗所教会的长老告别。“保罗说完了这话,就跪下同众人祷告。众人痛哭,抱着保罗的颈项和他亲嘴。叫他们最伤心的,就是他说‘以后不能再见我的面’那句话。”(徒20:36-38)

说到离别的伤感,约翰福音第十三至十七章,是主耶稣与门徒离别前的长篇教导,被称为Farewell Message(告别辞)。耶稣安慰门徒,“你们心里不要忧愁,”(约14:1)但门徒心中的忧愁依然是挥之不去。

耶稣与门徒和亲人离别的悲伤在十字架上达到了极致。“耶稣见母亲和祂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祂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约19:26-27)

马利亚看着自己的儿子被钉十字架,心如刀绞却爱莫能助;耶稣看着自己的母亲悲恸哭泣,似乎也是“无能为力”,而且祂在地上临终时竟没有给母亲留下分文,只有把她托付给自己心爱的门徒约翰。岂不让人扼腕呢?

如果仅仅到此为止,那么耶稣与母亲和门徒的离别便成了永诀,人间的悲恸莫过于此。苏轼那“十年生死两茫茫…无处话凄凉”的词句便是这种悲恸凄切的活生生写照。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

“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约20:19)

耶稣从死里复活,一劳永逸地战胜死亡的权势,祂的空坟墓成为一个确之凿凿的证据,宣告“生死两茫茫”可以不再是强加在每个人头上的悲戚无奈的事实。

因此可以确切地讲,耶稣和门徒与母亲在地上的离别,不是记载在约翰福音第十三至十七章或约翰福音第十九章,而是在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和使徒行传第一章。

“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

“说了这话,他们正看的时候,祂就被取上升,有一朵云彩把祂接去,便看不见祂了。当祂往上去,他们定睛望天的时候,忽然有两个人,身穿白衣,站在旁边,说,‘加利利人哪,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祂怎样往天上去,祂还要怎样来。’”(徒1:9-11)

这是耶稣离地升天前与门徒真正的最后一次告别,却没有一点感伤的气氛。

听!那地动山摇的气势:“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看!那翘首以待的期盼:“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祂怎样往天上去,祂还要怎样来!”

因着这最后一次告别的权柄和盼望,怯懦的彼得可以从此奋不顾身,宣扬他曾经目睹的死而复活的救主带给人的荣耀盼望,直到最后一刻。然后他能够坦然地说,“我脱离这帐棚的时候快到了。”(彼后1:14)

因着这同样的权柄和盼望,曾经是帮凶、后成为使徒的保罗可以舍生忘死,宣讲那执着单一的信息: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临终他可以豪迈地宣告:“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提后4:6-8)

这哪里像永别之人所说的话呢?

离别时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说到宴席,天下还真有一种不散的宴席:将来在天上,所有到达那里的人,都将被邀请参加耶稣基督羔羊的婚宴,那才是:真正不散的宴席,欢乐无比的团聚!

衷心祈愿所有读到这篇文字的人们,那一天都能在那里找到你的座位!



Featured Posts
請稍後再來
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