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路得记》系列(三)

  • cbcbcbaltimorecoun
  • 5小时前
  • 讀畢需時 14 分鐘

五.麦田巧遇

 

路得记第一章,三个男性的出现一笔带过,所以整章是以女性为主导。尽管路得记第一章结束时,暗示拿俄米和路得未来的希望,但迄今为止的格调给人以暗淡和凄凉的沉重感。


于是,在路得记第二章一开始,一个近乎完美的男性终于闪亮登场。当然,若把路得记当做爱情故事去解读,单有路得一人---无论多么善良、美丽、聪颖、贤惠,这个爱情故事总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因此男主人公的出场是读者的期盼,顺理成章,又直截了当。


“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亲族中,有一个人名叫波阿斯,是个大财主。”(得2:1)


第二章开始就是男主人公波阿斯出场,波阿斯是个大有名望的人( a man of standing), 中文译为“大财主。”“波阿斯”名字的意思是“在他里面有能力(In Him is the strength)!”“大有能力”也是旧约对弥赛亚的称呼,在以赛亚书第九章论到弥赛亚时,称祂为“全能的神。”波阿斯的名字预示着他是一个行事果断、作风迅捷、满有能力、大有名望的人。


得2:1经文介绍波阿斯有两个特征:第一,他是以利米勒的亲族;第二,他是个大财主。


路得记第一章结束时提到,拿俄米和路得从摩押地回来,“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给出一个盼望的暗示。第二章的第一节经文,介绍波阿斯是拿俄米的亲属,并且是个大财主。波阿斯的出现,正是这一盼望的延续,因此具有结构上的承上启下作用。


“以利米勒的亲族”和“大财主”这两个描述,为波阿斯后来的行动埋下伏笔。


“你的弟兄若渐渐穷乏,卖了几分地业,他至近的亲属就要来把弟兄所卖的赎回。”(利25:25)


“弟兄同居,若死了一个,没有儿子,死人的妻不可出嫁外人,她丈夫的兄弟当尽弟兄的本分,娶她为妻,与她同房。妇人生的长子必归死兄的名下,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涂抹了。”(申25:5-6)


作为以利米勒的亲族,波阿斯符合律法中“至近亲属”的角色,有责任赎回以利米勒家族的产业并延续家族名分;作为大财主,他有经济能力履行这一责任。这种身份介绍推动了叙事的进展。


“大财主”( a mighty man of wealth, or a man of great wealth),不仅指“能力”、“财富”,也包括他品格中的慷慨、仁慈以及他的声望等。因此波阿斯是一个有崇高威望、受人尊重的人。


此处重提以利米勒的名字,是为引入希伯来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至亲救赎者”(Kinsman Redeemer)或称“赎业至亲。”而波阿斯是个有名望的大财主,为其下文履行至亲救赎留下铺垫,是为其妙。因此,得2:1除了在叙事结构上的重要意义之外,还有重要的神学意义。波阿斯作为至亲赎业者,赎买以利米勒的产业并娶摩押女子路得为妻,预表耶稣基督对全人类的救赎,预示神的救赎恩典临到万邦。


路得跟随婆婆拿俄米回到伯利恒。这一对儿寡母寡妇可谓是徒有四壁、一贫如洗。


“摩押女子路得对拿俄米说,‘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拿俄米说,‘女儿阿,你只管去。’”(得2:2)

得2:2带出《路得记》第四个人生论题---贫困。


贫困始终是这个世界没有解决的问题,圣经中耶和华神格外眷顾穷人。


旧约利未记记载,“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利19:9-10)


“你在田间收割庄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给寄居的与孤儿寡妇。这样,耶和华你神必在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与你。你打橄榄树,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要留给寄居的与孤儿寡妇。你摘葡萄园的葡萄,所剩下的,不可再摘。要留给寄居的与孤儿寡妇。”(申24:19-21)


申命记十五章,“你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谨守遵行我今日所吩咐你这一切的命令,就必在你们中间没有穷人了,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为业的地上,耶和华必大大赐福与你。”(申15:4-5)


圣经箴言书讲,“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箴19:17)


因着贪婪、自私和罪恶,这个世界始终都有许多穷人。论到门徒对马利亚膏主的反应,耶稣对他们说,“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太26:11)


穷人中的孤儿寡妇,是耶和华神尤其眷顾的,要以色列人在收割庄稼时、打橄榄树时、摘葡萄时,不可收尽,要留下些给寄居的和孤儿寡妇。


新约圣经更是将照顾孤儿寡妇上升至信仰的高度:“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雅1:27)


只可惜世人总是忽略耶和华神的教导,所以为富不仁者甚多。


“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得2:2)


通读《路得记》,你会发现路得是一个温柔、善良、聪颖的贤德女子,她本该在所爱之人的体贴、照顾、呵护中幸福地生活,然而如今因为生活所迫,她主动挑起家庭生活重担,按照神给以色列律法的要求,到田间跟随收割之人拾取麦穗。


面对贫困和缺乏,路得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求人施舍,也没有把责任推给婆婆。她作为从摩押地来到伯利恒的异乡人,主动向婆婆提出要娶拾取麦穗。神不喜悦懒惰的人,乃是要求我们“要殷勤不可懒惰。”(罗12:11)


路得主动提出要到田间去拾取麦穗,显出路得的勤劳和对婆婆的孝敬,同时有显明她对拿俄米的尊重和顺服,即便出去捡麦穗,也要征得婆婆的同意默许。


拾取麦穗,是贫穷、低微之人所做的工,又加上路得从外邦摩押来到以色列的陌生之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正因如此,更显路得贤德的品性。路得信靠婆婆的神,因而她知道如何使用神给以色列颁布的律例为婆婆和自己谋生糊口。正是路得对神的信心、对婆婆的爱心、以及对未来的盼望,带出她顺服的行动。


路得拾取麦穗,带出《路得记》第五个人生论题---劳苦。


神本来给人有丰盛的预备,然而人因着犯罪,谋生成了苦差。


“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3:17-19)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创世记 3:19)这是人类堕落后劳苦人生的真实写照。从此以后,人人都必须汗流满面才能糊口,只是汗流满面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人在田间劳作,汗滴禾土;有的人在办公室奔波,心力交瘁;有的人在生活重压下挣扎,咬牙坚持。世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汗流满面,”都在不同的处境中尝尽人生的艰辛。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在路得身上被具体化——一个年轻的摩押女子,清早就到田间拾取别人遗落的麦穗,烈日下整日劳碌,“从早晨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里歇息片时,常在这里。”(路得记2:7)路得正是“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的一个缩影。

虽然路得的汗水与辛劳是人生艰辛的写照,但在路得拾穗的背后,却是出于对婆婆拿俄米的忠心和对耶和华神的信靠。


路得拒绝怨天尤人,而是在神的律法允许的框架中勤劳生活,拾取那一点一滴的希望。这种在劳苦中的敬虔,反倒成为神施恩的管道。可见即使在劳苦中,神仍掌权、施恩,为忠心的人预备出路。


对于今日的基督徒来说,工作虽然辛劳,但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手段,乃是神对每个人的呼召,要我们在工作中实现神为我们定规的人生价值,在工作中荣耀神的名、为主作见证。“无论作什么,都要从心里作,像是给主作的,不是给人作的。因你们知道从主那里,必得着基业为赏赐。你们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西3:23-24)


“路得就去了,来到田间,在收割的人身后拾取麦穗。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块田里。”(得2:3)


路得“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块田里,”“恰巧”一词用得很传神。


路得若不到麦田拾穗,就不会来到波阿斯的田间;若不到波阿斯的田里,就不会遇上波阿斯;若不遇上波阿斯,就没有路得和波阿斯的姻缘。在人看来,这“恰巧”和后续一系列的“恰巧”都是偶然、巧合、运气;然而,对于基督徒来讲,你可以清楚知道,是那一双看不见的恩手在导引这一切,成就耶和华神祂自己那善良、纯全、可喜悦的美意。对于神的儿女,没有什么是“恰巧”的事,因为神使“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8:28)


“波阿斯正从伯利恒来,对收割的人说,‘愿耶和华与你们同在。’他们回答说,‘愿耶和华赐福与你。’”(得2:4)


何等美好的祝福!


如果你今天到公司上班,老板见到你的第一句话是:“愿耶和华与你同在!”你也对老板回应说,“愿耶和华赐福与你!”那该是多么美好、幸福的情景啊!


2025年7月28日,川普政府发布关于保障联邦雇员自由表达宗教信仰的指南。这一指南的发布意味着,你以后上班时可以真的对老板说,“愿耶和华赐福于你。”


“以耶和华为神的,那国是有福的。祂所拣选为自己产业的,那民是有福的。”(诗33:12)


路得记二章第一节介绍波阿斯的家境和为人;第四节介绍波阿斯的品格和敬虔,这样的人才配做路得的赎业至亲,才配得路得的爱慕和托许。


值得一提的是,路得记第二章前四节经文,将男女主人公以“波阿斯—路得—路得—波阿斯”(A-B-B-A)的形式交替描写,呈现反向对称的Chiasm 结构,是路得记文辞优美的再次体现。


六.路得拾穗

 

波阿斯从伯利恒来,在田间拾穗的路得立刻引起他的注意。


“波阿斯问监管收割的仆人说,‘那是谁家的女子?’”(得2:5)


“Whose young woman (הַנַּעֲרָ֥ה) is this?”(Ruth 2:5,NKJV)


“是那摩押女子,跟随拿俄米从摩押地回来的。”(得2:6)监管收割的仆人回答说,“她从早晨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里坐一会儿,常在这里。”(得2:7)


波阿斯显然对路得的贤惠早有耳闻,如今竟在自己的田间巧遇相见,果然名不虚传,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女儿阿,听我说,不要往别人田里拾取麦穗,也不要离开这里,要常与我使女们在一处。我的仆人在那块田收割,你就跟着他们去。我已经吩咐仆人不可欺负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里喝仆人打来的水。”(得2:8-9)


路得离开自己的父母本家,来到人地两生的婆婆家乡,自己又背着摩押女子这样一个不光彩的身世。论到摩押后代的咒诅,以色列的律法如此说,“摩押人不可入耶和华的会。他们的子孙,虽过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华的会。”(申23:3)可想,路得心中的惶恐不安。“我已经吩咐仆人不可欺负你”从侧面证明,外邦人在以色列地可能有的歧视和欺凌。


因此,波阿斯对路得的关切和爱怜,对一个因贫穷在别人田间拾穗的摩押女子路得来说,是怎样的温暖和安慰。


“路得就俯伏在地叩拜,对他说,‘我既是外邦人,怎么蒙你的恩,这样顾恤我呢?’”(得2:10)


“ וַתִּפֹּל֙ עַל־פָּנֶ֔יהָ וַתִּשְׁתַּ֖חוּ אָ֑רְצָה וַתֹּ֣אמֶר אֵלָ֗יו מַדּ֩וּעַ֩ מָצָ֨אתִי חֵ֤ן בְּעֵינֶ֙יךָ֙ לְהַכִּירֵ֔נִי וְאָנֹכִ֖י נׇכְרִיָּֽה׃”


“So she fell on her face, bowed down to the ground, and said to him, "Why have I found favor in your eyes, that you should take notice of me, since I am a foreigner?"”(Ruth 2:10,NKJV)


在希伯来文中,“顾恤”(take notice of)与“外邦人”(foreigner)是同一个字根,“顾恤”是动词,本意是“认识”、“认出”、“留意”等,引申为“顾恤。”“外邦人”是阴性名字,指“外人”、“外邦女子”。两个字的字根都是(נכר),显然路得将这个动词(נָכַר)名词化,进行一个Word Play!


一方面路得承认自己是一个卑微的、不该被认识的外邦人,另一方面路得惊讶于波阿斯竟然留意她、认出祂,又施恩于她。原文这种反讽的张力带出强烈的语言效果。


还有,“怎么蒙你的恩,这样顾恤我呢?”(Why have I found favor in your eyes, that you should take notice of me, since I am a foreigner?")的“怎么”(Why),使用的是מַדּוּעַ֩ 而不是 לָמָּה,二者都是“为什么”的意思,但前者的语气强烈,感情化,含有惊讶、困惑、不可思议的语气。再一次看出,路得的用词叠加增强语言效果。


不仅如此,路得这句话也具有深刻的神学意义。我们都是卑微不配的外邦人,却蒙神的恩典,成为神家里的人。“你们从前按肉体是外邦人,…那时你们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你们从前远离神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祂的血,已经得亲近了。… 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弗2:11-19)


路得虽是一个外邦女子,却是温柔恬静,机智聪颖。透过将“外邦人”和“顾恤”两个字的Word Play,巧妙又得体地表达出自己“一个身份低微的外邦女子竟然蒙受如此厚待”的难以置信的惊讶,受宠若惊的不配,和无以言表的感激。当然,路得这句话也凸显了波阿斯的慷慨与慈爱,相当于路得不动声色、又恰到好处地夸赞了波阿斯。同时这一句话也预示着神的救赎与恩典的普世性。简单一句话,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可见路得的过人才学,难怪波阿斯称她为贤德的女子。


路得不仅年轻貌美,而且颇有才气,言行得体,自然立刻赢得波阿斯的欢心和赞赏。而波阿斯也非肤浅之辈,他并没有对路得说些空洞的溢美之词,而是为路得的品行和才学深切感动。一个属神的人总是能给别人带来丰富的祝福:


“愿耶和华照你所行的赏赐你。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祂的赏赐。”(得2:12)


“The LORD repay your work, and a full reward be given you by the LORD God of Israel, under whose wings you have come for refuge.”(Ruth 2:12,NKJV)


波阿斯的祝福如同甘霖,给路得起初不安的心以滋润和安慰。


这里波阿斯使用一个形象化的比喻:“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


旧约圣经常用“神的翅膀”来表达耶和华神保护、遮盖、眷顾的图像,象征安全、庇护和亲密:“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将我隐藏在你翅膀的荫下。”(诗17:8)


“祂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祂的翅膀底下。”(诗91:4)


新约圣经中“投靠在神的翅膀下”具有更深的基督论意涵。“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太23:37)


波阿斯这句话,相当于对路得信心的公开肯定:路得不是被动嫁入以色列,乃是主动投靠耶和华神。“投靠在翅膀下”表达的是自愿、信心、顺服。


同时,波阿斯这句话也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角色,在路得记的叙事中,波阿斯作为“至亲救赎者”的角色,透过他对路得的保护(2:8-9)、慷慨(2:14-16)和最终的赎回(4:9-10),象征神通过他施行庇护的恩典。这使“翅膀下”的比喻不仅指向耶和华的属灵庇护,也通过波阿斯的行动在现实中得以体现。


“路得说,我主阿,愿在你眼前蒙恩。我虽然不及你的一个使女,你还用慈爱的话安慰我的心。”(得2:13)


通过这段巧妙而富有深意的对话,波阿斯和路得可谓是心有灵犀。路得作为才德的女子,也需要波阿斯优秀的男子来匹配。


“到了吃饭的时候,波阿斯对路得说,你到这里来吃饼,将饼蘸在醋里。路得就在收割的人旁边坐下,他们把烘了的穗子递给她。她吃饱了,还有余剩的。她起来又拾取麦穗,波阿斯吩咐仆人说,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并要从捆里抽出些来,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吓她。”(得2:14-16)


波阿斯交代路得若是渴了,就可以喝仆人们打来的水;到了吃饭的时候,波阿斯呼唤路得和仆人们一起吃饭,他们递给她烤好的穗子;又吩咐仆人要从捆中抽出些来,留在地上任路得拾取,而且严令仆人不可叱呵路得。《路得记》第二章这一段儿细致的记述,淋漓尽致地体现波阿斯对路得百般地照顾、供应、安慰以及那如同母鸡对小鸡一般的呵护。


“这样,路得在田间拾取麦穗,直到晚上,将所拾取的打了,约有一伊法大麦。她就把所拾取的带进城去给婆婆看,又把她吃饱了所剩的给了婆婆。”(得2:17-18)


路得将拾取的大麦打了,约有一伊法大麦,大约22公升,约等于三十磅,差不多是拿俄米和路得十来天的口粮。路得回去将拾取的大麦给婆婆看,又把她所吃饱所剩下的给了婆婆。


“婆婆问她说,你今日在哪里拾取麦穗,在哪里做工呢?愿那顾恤你的得福。路得就告诉婆婆说,我今日在一个名叫波阿斯的人那里做工。”(得2:19)


“拿俄米对儿妇说,愿那人蒙耶和华赐福,因为他不断地恩待活人死人。拿俄米又说,那是我们本族的人,是一个至近的亲属。”(得2:20)


“因为他不断地恩待活人死人。”这里的“他”到底指谁?指“耶和华神”或者“波阿斯?”


和合本的翻译,“愿那人蒙耶和华赐福,因为他不断恩待活人死人。”读起来这个“他”好像是指“波阿斯。”


英文NIV的翻译好像两者皆可:“The LORD bless him!" Naomi said to her daughter-in-law. "He has not stopped showing his kindness to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She added, "That man is our close relative; he is one of our kinsman-redeemers."”(Ruth 2:20,NIV)


但根据希伯来文的语法,这里的“他”应该是“祂,”即耶和华神。新译本的翻译是:“拿俄米对媳妇说:“愿不断施慈爱给活人和死人的耶和华赐福给他。”拿俄米又对她说:“这个人是我们的亲人,有买赎权的一位近亲。””(得2:20,新译本)


“Naomi said to her daughter-in-law, “May he be blessed of the LORD who has not withdrawn His kindness from the living and from the dead.” Again Naomi said to her, “The man is our relative; he is one of our redeemers.””(Ruth 2:20,NASB)


“恩待活人与死人”的表达,反映了神的慈爱不仅涵盖了活着的拿俄米和路得,也延伸至已故的以利米勒和基连、玛伦。这一神学表达强调神的慈爱超越生死。拿俄米赞美神通过波阿斯对路得的善行,视之为神慈爱的体现。波阿斯是神恩典的器皿,但最终的荣耀归于神。


“摩押女子路得说,他对我说,你要紧随我的仆人拾取麦穗,直等他们收完了我的庄稼。拿俄米对儿妇路得说,女儿阿,你跟着他的使女出去,不叫人遇见你在别人田间,这才为好。”(得2:21-22)


拿俄米交代儿媳妇路得说,“女儿阿,你跟着他的使女出去,不叫人遇见你在别人田间,这才为好。”(得2:22)


路得是聪明人,因此拿俄米对她的提醒点到为止:“你要跟着波阿斯的使女出去。”“寡妇门前是非多。”路得年轻貌美,又是外邦人来到陌生的地方,一来要避免人背后的闲话,二来要防备那些无赖之徒的欺负和搅扰。


“于是路得与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处拾取麦穗,直到收完了大麦和小麦。”(得2:23)


于是路得继续在波阿斯田间拾穗,直到收完了大麦小麦。以色列地通常收割大麦是在逾越节前后,收割小麦在七七节(五旬节)前后结束,也就是说路得辛勤劳碌了整个收割季节,差不多五十天。如果路得每天拾取大麦小麦约30磅,五十天共有1500磅,足够她和婆婆全年的口粮。如果再加上波阿斯的慷慨相助,那就更是绰绰有余了。


路得记第二章结束的最后一句话是:“路得仍与婆婆同住。”(得2:23)这短短几个字又是画龙点睛之笔。


首先在叙事上,波阿斯的出现,两个人对话中的互相赏识,似乎可以进入爱情的发展阶段,但结尾收住,“路得仍与婆婆同住。”似乎在整章进入高潮时按下暂停键,令人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人物刻画上,表现路得的忠心与顺服,是路得“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不离不弃的写照,体现路得誓言的真实和持久。哪怕眼前似乎出现个人命运的转机,路得也不越界,不动心机,不自作主张,显示路得谦卑、敬虔、等候神的美德,为后来路得被神高升,进入弥赛亚家系奠定属灵品格的基础。


在文学结构上,从第一章开始路得与婆婆忠心相随开始,到第二章路得继续忠诚与婆婆同住结束,与第一章结束“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一样,呈现出一种结构完整性。同时,它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从第二章路得拾穗被动接受恩典,到第三章开始婆婆拿俄米主动为路得寻找“安身之处,”完成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因此,第二章结束时“路得仍与婆婆同住”的静候时机,恰是路得属灵智慧的体现。


在神学意义上“等候神”也是整本圣经的一贯教训。“我的心默默无声,专等候神。我的救恩是从祂而来。… 我的心哪,你当默默无声,专等候神。因为我的盼望是从祂而来。”(诗62:1;5)

 

感谢主

任运生牧师

主后二零二五年九月二十五日

 

留言


Featured Posts
請稍後再來
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关于我们

2003年,一群来自母会海华郡中华圣经教会(CBCHC)的基督徒领受神的异象,有感于巴尔的摩地区众多华人同胞的福音需要,于同年9月租用 Shelbourne Baptist Church 的场地开始聚会,并成立巴郡中华圣经教会 (CBCBC)。教会于2017年9月搬至新租用的Holy Nativity Lutheran Church,主要服事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移民,周边学校的华人学生学者,在美国出生的亚洲人, 及跨文化和美国的家庭。我们除了主日中文崇拜,还办有成人主日学以及针对学前班和学龄班的主日学,同时提供婴儿照看。

​联系方式

任运生牧师            

电话:443-839-7615

邮箱:yren001@hotmail.com

​微信:yren0011

 

林锦源(Aaron)长老

电话:410-660-8569

邹静长老

​电话:443-364-8348

订阅教会周报
  • Grey Facebook Icon
  • Grey Google+ Icon

© 2019 by CBCBC.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