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路得记》系列(四)

  • cbcbcbaltimorecoun
  • 6小时前
  • 讀畢需時 11 分鐘

七.   麦场相会


“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对她说,‘女儿阿,我不当为你找个安身之处,使你享福吗?’”(得3:1)


路得与波阿斯的美满姻缘,若没有拿俄米的从中撮合是不可能的。拿俄米不是一个自私、偏执、呆板、过了更年期的守寡老太婆,正如她的名字“拿俄米”所预表的,她是一个“甜美”“可爱”令人喜悦的人,年轻时拿俄米一定是很漂亮、很可爱,她有一颗纯朴善良的心。


拿俄米对儿妇的关爱:“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象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得1:8-9)


在连续丧夫丧子的打击之后,拿俄米想的不是要把媳妇留在身边为自己养老送终,而是考虑媳妇的安身之处。


拿俄米为人祈求赐福:“愿那顾恤你的得福。”(得2:19)“愿那人蒙耶和华赐福。”(得2:20)


拿俄米对路得的关照:“女儿阿,你跟着他的使女出去,不叫人遇见你在别人田间,这才为好。”(得2:22)


为路得寻找将来的归宿:“女儿阿,我不当为你找个安身之处,使你享福吗?”(得3:1)


从对路得说“那是我们本族的人,是一个至近的亲属”(得2:20)那一刻开始,拿俄米就在盘算着路得的婚事。有一个人比波阿斯更近,拿俄米不可能不知道,但她要为路得找一个真正的安身之处,稳妥之处,可靠之处。


拿俄米的信心也很了不起,她看到神眷顾他的百姓,她决心起身回归伯利恒,她用信心的眼睛看见“动手割大麦”的希望,信心的眼睛使她看见路得的贤淑和才德,信心的眼睛使她看见波阿斯是神为路得预备的至亲救赎者。


拿俄米对路得说,“你与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处,波阿斯不是我们的亲族吗?他今夜在场上簸大麦,你要沐浴抹膏,换上衣服,下到场上,却不要使那人认出你来。你等他吃喝完了,到他睡的时候,你看准他睡的地方,就进去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他必告诉你所当做的事。”(得3:2-4)


得3:2-4引出《路得记》的第六个人生论题---婚恋。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没有人否认婚恋是人生最重要的议题之一。“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但很多人还是嫁错了、娶错了,因为人寻找配偶的标准大多停留在外表的、虚浮的、物质的层面。“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不要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一动不动、万紫千红”等,都是这种世俗择偶标准的极为实际的写照。


而拿俄米为路得的安排,值得今天的年轻人借鉴。拿俄米是按照神所预备的方法、照着神的心意而行,因此波阿斯与路得的姻缘就必蒙神的赐福。


基督徒的择偶标准应该以神为中心,看对方是否爱主,如果一个人敬畏神,你就不必担心他或她是否爱你。“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林后6:14)哥林多后书第六章上下文虽然不是在讲婚恋的问题,但这一教训是基督徒择偶最重要的原则。


“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弗5:22-25)


 “路得说,凡你所吩咐的,我必遵行。路得就下到场上,照她婆婆所吩咐她的而行。”(得3:5-6)路得对婆婆的顺服,也正是她自己的祝福。


“波阿斯吃喝完了,心里欢畅,就去睡在麦堆旁边。路得便悄悄地来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到了夜半,那人忽然惊醒,翻过身来,不料有女子躺在他的脚下。他就说,你是谁?回答说,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因为你是我一个至近的亲属。”(得3:7-9)


波阿斯夜半忽然惊醒,翻过身来,不料有女子躺在他的脚下。波阿斯是敬畏神的人,也是在伯利恒有名望的人,现在半夜里在麦场上蓦然发现有一女子躺在自己的脚下,这一惊非同小可,甚至有些许的怒意,“你是谁?”


回答说,“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得3:9)


אָֽנֹכִי֙ ר֣וּת אֲמָתֶ֔ךָ וּפָרַשְׂתָּ֤ כְנָפֶ֙ךָ֙ עַל־אֲמָ֣תְךָ֔


“I am Ruth, your maidservant. Take your maidservant under your wing.”(Ruth 3:9,NKJV)


从英文再翻译为中文,意思是:“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把你的婢女放在你翅膀之下。”


原文直译:“我是路得,你的婢女,求你张开你的翅膀覆盖在你婢女身上。”


路得承认自己的软弱无助,祈求主人的眷顾怜悯,任何一个男人听到一个柔弱女子而且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如此祈求,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何况波阿斯是一个敬畏神、满有慈爱的人。


“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这里的“衣襟”和第二章十二节的“翅膀”是同一个字。因此,路得的回答巧妙地回应第二章十二节波阿斯为路得的祝福祷告,“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祂的赏赐。”(得2:12)路得等于在说:“既然你是神手中的器皿,就求你用你的‘翅膀’来保护我。”


试想,如果路得对波阿斯直白地说出,“求你可怜我、娶我吧”会怎样呢?那将大煞风景。


路得没有逾越礼节,却是得体、清晰、温柔、智慧地表达了求亲的用意。路得委婉地表达她的请求,符合当时的文化规范,避免显得突兀冒昧或不够端庄。她巧妙借用了波阿斯之前的祝福祷告,让对方明白她求亲的心意又感到自然亲切,没有任何让人局促之感。


路得请求“用衣襟遮盖”巧妙地将波阿斯的救赎责任与婚姻保护联系起来,体现了对律法和家族责任的尊重。这种措辞既符合她寡妇的身份,也符合波阿斯“至亲救赎者”的身份。这种表达方式既大胆又得体,充分体现了她的智慧和品格。


路得将得2:12的“翅膀”与得3:9的“衣襟”巧妙地做一文辞转换(Word Play),这种文学上的呼应不仅显示了路得的智慧,也将波阿斯的行动与神的慈爱联系起来,深化了文本的神学意义。此外,“衣襟遮盖”还预示了路得最终被纳入以色列的民族,并成为大卫家谱的一部分(得4:13-17),并且指向弥赛亚的救赎。这使得她的请求在神学上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路得的表达还带有一种温柔的迫切感。她在夜间的禾场场景中,选择了一个既浪漫又庄重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她的勇气和智慧。夜晚、禾场、男女独处,这种场景的张力与她措辞的得体形成对比,使整个叙事更加引人入胜。


路得这句话原文只有七个字,它的奇妙之处在于:


1.      语言的回环:用同一个希伯来词“翅膀,” 将神的保护与人的保护巧妙联系在一起。


2.      神学的延伸:神的翅膀通过波阿斯的“翅膀”具体显现,将属灵祝福在现实中落实。


3.      情感的含蓄:路得没有直接表达“你娶我吧”的祈求,却传达了完全的信赖与委身。


4.      叙事的推进:从第二章属灵祝福祷告到第三章的实际行动故事情感发展水到渠成。


路得是何等的聪颖机智!


拿俄米曾经交代路得,“他必告诉你所当做的事。”(得3:4)拿俄米的意思说,如果你照我所说的去行,然后就没你的事了,接下来波阿斯必会告诉你怎样行。但路得似乎并没有等候波阿斯告诉她做什么,而是直接祈求波阿斯,“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路得的机巧可爱、灵活应变、聪明大方,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这样的女子,怎会不招人喜爱呢?


八. 才德女子


“波阿斯说,“女儿阿,愿你蒙耶和华赐福。你末后的恩比先前更大。因为少年人无论贫富,你都没有跟从。女儿阿,现在不要惧怕,凡你所说的,我必照着行。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个贤德的女子。”(得3:10-11)


波阿斯夸赞路得是才德的女子。简要看一下路得的美好品格。


路得的爱心:“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得1:14)路得看着丧夫丧子又年迈的婆婆舍不得拿俄米,于是不顾自己将来的归宿,决心跟随婆婆来到陌生的伯利恒。


路得的忠诚: “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得1:16-17)路得跟随拿俄米,而且誓死相随,不离不弃。


路得的信心:“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得1:16)是路得信心的高峰体现。


路得的勤劳:“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得2:2)路得刚到伯利恒,还没有休息调整适应,就求婆婆许她去拾取麦穗。而且直到收割的季节结束。“于是路得与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处拾取麦穗,直到收完了大麦和小麦。”(得2:23)


路得的孝敬: “又把她吃饱了所剩的给了婆婆。”(得2:18)“路得仍与婆婆同住。”(得2:23)路得对拿俄米的挚爱和孝敬贯穿在《路得记》全书之中。


路得的诚恳:“请你容我跟着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麦穗。”(得2:7)


路得的顺服:“凡你所吩咐的,我必遵行。路得就下到场上,照她婆婆所吩咐她的而行。”(得3:5-6)婆媳关系向来难处,更不要说顺服。但路得对拿俄米向来顺服,甚至为养家糊口拾取麦穗也要征得婆婆同意。


路得的安静:“路得便悄悄地来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得3:7)安静是女性的素养,一个风风火火的女人不讨人喜欢。路得是那样的安静,以至于她何时躺下,波阿斯竟无察觉。


路得的耐心:“到了夜半,那人忽然惊醒,翻过身来,不料有女子躺在他的脚下。”(得3:8)路得安静地躺在波阿斯的加下,波阿斯竟不知道,于是路得静静地躺在那里耐心等候。


路得的谦卑:“我虽然不及你的一个使女,你还用慈爱的话安慰我的心。”(得2:13)“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得3:9)路得自称不及波阿斯的一个使女,是波阿斯的婢女。


路得的操守:“波阿斯说,女儿阿,愿你蒙耶和华赐福。你末后的恩比先前更大。因为少年人无论贫富,你都没有跟从。”(得3:10)路得的美貌吸引许多年轻人的目光,但路得始终保守自己的贞洁。


路得的温柔:“路得便在他脚下躺到天快亮。人彼此不能辨认的时候就起来了。”(得3:14)温柔是女性的美德。这节经文对路得温柔品性的描述,实在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路得的才华:俗语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路得既有才、又有德,实属罕见的才德女子。


得1:16-17路得对婆婆拿俄米的那段话,是你翻遍世界文学宝库也找不到的美轮美奂的绝妙词句。而这样优美、感人的文辞,竟出自一个摩押女子之口,怎能不叫人称奇呢?


第二章路得对波阿斯说,“我既是外邦人,怎么蒙你的恩,这样顾恤我呢?”(得2:10)路得使用word play 的手法将“外邦人”与“顾恤”这同一个字动词名词的变换,显出她的才气和应对。


第三章“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得3:9)再次将“衣襟”与“翅膀”做文辞转换(Word Play),显出路得的聪颖、机巧和可爱。


“我实在是你一个至近的亲属,只是还有一个人比我更近。你今夜在这里住宿,明早他若肯为你尽亲属的本分。就由他吧。倘若不肯,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我必为你尽了本分,你只管躺到天亮。”(得2:12-13)


波阿斯是一个高尚的人(nobleman),他虽然很欣赏路得,但他忠实遵守摩西律法,毫无私心擅自改变规矩。他知道还有一个人比他更近,那个人是第一顺位赎业至亲,其次才是他,他必须遵守律法让那个人优先选择。


“你今夜在这里住宿,…你只管躺到天亮。”(得3:13)


有人说,路得和波阿斯孤男寡女在麦场上同住一夜,是否让人感到有一种sexy的错觉呢?


这段圣经上下文作者没有使用任何带有性意味的词汇,反而反复强调敬虔与美德。下文提到天未亮路得就起身,波阿斯也叮嘱不要让人知道女子到过麦场,以避免任何不必要的误会。这种小心保护名誉的举动,正显示了他们的清白与敬虔。


因此,波阿斯和路得的故事不是夜色暧昧,而是黑夜中的光明:光明的品格、光明的意图、光明的结局。所以,任何真正理解这段经文的人,不会联想到暧昧,反而会被他们的圣洁与品行深深感动。


不要以世俗的思路揣测属神的儿女。路得是纯洁的,波阿斯是敬虔的。如果路得躺在波阿斯脚下没有绝对的安全感,波阿斯就根本配不上才德的女子路得。反过来如果路得是一个不正经、不自重的女子,她也同样配不上敬虔爱主的波阿斯。


“路得便在他脚下躺到天快亮。人彼此不能辨认的时候就起来了。波阿斯说,不可使人知道有女子到场上来。又对路得说,打开你所披的外衣。她打开了,波阿斯就撮了六簸箕大麦,帮她扛在肩上,她便进城去了。”(得3:14-15)


“路得便在他脚下躺到天快亮。人彼此不能辨认的时候就起来了。”(得3:14)前面说过,这句话的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路得的温柔知礼、分寸有度再次体现出来。


“她便进城去了。”中文译本是女性的“她,”指路得扛着波阿斯给准岳母拿俄米的见面彩礼---六簸箕大麦---进城回婆婆那里去了。但早期的希伯来抄本是男性的“他,”指波阿斯,因为还有一个人比他的血缘关系更近,他便急忙进城办理这事去了。这也合乎下文拿俄米对波阿斯的判断:“婆婆说,‘女儿阿,你只管安坐等候,看这事怎样成就,因为那人今日不办成这事必不休息。‘”(得3:18)


“路得回到婆婆那里,婆婆说,女儿阿,怎么样了?”(得3:16)


路得回到家,婆婆拿俄米问她,“女儿啊,怎么样了?”(得3:16)

מִי־אַ֣תְּ בִּתִּ֑י (Who are you, my Daughter?)


英文翻译:“How did it go, my daughter?”(Ruth 3:16,NIV,NASB)(女儿啊,搞定了吗?)


“Who art thou, my daughter?”(Ruth 3:16,KJV)(我女儿啊,你是谁啊?)


“Is that you, my daughter?”(Ruth 3:16,NKJV)(我女儿啊,这是你吗?)


“How did you fare, my daughter?”(Ruth 3:16,ESV)(我女儿啊,进展如何呀?)


原文直译:“我女儿啊,你是谁啊?”(Who are you, my daughter?)(KJV)


无论哪一种中英文译本,都带着一种诙谐、俏皮、典雅的幽默。


拿俄米的意思是:“女儿啊,你现在是谁呢?你到底仍是我的儿媳妇路得呢,还是马上要成为波阿斯太太了呢?”


作者用最普通的两个字(מִי אַתְּ)“你是谁”(Who are you),让熟悉故事的读者忍俊不禁地会心一笑。这也是路得记叙事的特色:生活化、温情、带一点轻松幽默的笔触,让神的护理故事显得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拿俄米这种诙谐、善意的取笑,只能是在两个心相知、意相投的人中间才可能有的。


瞧,拿俄米压根不是一个狭隘、机械、呆板的老太婆,而是和路得一样聪明、机智、幽默的才女。拿俄米和路得根本就是心有灵犀、惺惺相惜的一对儿婆媳!


“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她的价值远胜过珍珠。”(箴31:10)


“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惟敬畏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称赞。”(箴31:30)


“路得就将那人向她所行的述说了一遍。又说,那人给了我六簸箕大麦,对我说,你不可空手回去见你的婆婆。婆婆说,女儿阿,你只管安坐等候,看这事怎样成就,因为那人今日不办成这事必不休息。”(得3:16-18)


路得记叙事的一大特色,就是每一章的结束都是画龙点睛之笔。第三章的结尾“那人今日不办成这事必不休息”同样凸显其妙。


首先在文学层面,“那人今日不办成这事必不休息”(得3:18)呼应第三章开头拿俄米的话,“我不当为你找个安身之处使你享福吗?”(得3:1)同时,“今日”这个限定词给读者一种“高潮即将来临”的期盼,因此,“今日不办成这事必不休息”作为情节转场,促使读者迫不及待进入第四章的探究。因此在文学结构上,得3:18 既结束了第三章的求亲,又预告了第四章的婚约。这种连接构成一种强烈的节奏感。


在神学意义上,神的主权与护理,并不抵消人的责任。波阿斯的迅速行动显示,人对神计划的配合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完成责任。波阿斯的“不休息”呼应路得的“得安息,”正如耶稣基督不歇息地做成救赎大工,为的是让我们在祂里面得享安息。


“趁着白日,我们必须做那差我来者的工。”(约9:4)“得享安息”是路得记叙事的轴线,也是信徒蒙恩得救的预表,安息是神的护理与人的行动交织而成的结果。


感谢主

任运生牧师

主后二零二五年十一月十二日

留言


Featured Posts
請稍後再來
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关于我们

2003年,一群来自母会海华郡中华圣经教会(CBCHC)的基督徒领受神的异象,有感于巴尔的摩地区众多华人同胞的福音需要,于同年9月租用 Shelbourne Baptist Church 的场地开始聚会,并成立巴郡中华圣经教会 (CBCBC)。教会于2017年9月搬至新租用的Holy Nativity Lutheran Church,主要服事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移民,周边学校的华人学生学者,在美国出生的亚洲人, 及跨文化和美国的家庭。我们除了主日中文崇拜,还办有成人主日学以及针对学前班和学龄班的主日学,同时提供婴儿照看。

​联系方式

任运生牧师            

电话:443-839-7615

邮箱:yren001@hotmail.com

​微信:yren0011

 

林锦源(Aaron)长老

电话:410-660-8569

邹静长老

​电话:443-364-8348

订阅教会周报
  • Grey Facebook Icon
  • Grey Google+ Icon

© 2019 by CBCBC.

bottom of page